内蒙古通辽市:多措并举加快中(蒙)医药建设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高度重视中医药(蒙医药)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国蒙医药之都”等荣誉称号,并于今年4月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中医药(蒙医药)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市旗两级均成立了中医药(蒙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并组建中医药管理局,由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兼任局长。加强中医药(蒙医药)产业发展,明确工信、农牧、科技和市场监管部门工作职能,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中医药(蒙医药)产业发展合力,并成立了中医药(蒙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统筹推进中医药(蒙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蒙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形成了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市蒙医医院、市中医医院组成的主城区中医药(蒙医药)医疗服务集群,建立了由市级中医(蒙医)医院、旗县级中医(蒙医)医院、基层中医(蒙医)医疗机构组成的医联体,实现了苏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蒙医)馆全覆盖,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蒙医)科比例达100%,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苏木乡镇卫生院均可提供6类10项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可提供4类6项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嘎查村卫生室分别达到100%和80.44%,1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嘎查村卫生室建设了中医(蒙医)阁。

中医(蒙医)医疗机构建设持续推进。通辽市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中医(蒙医)重点专科3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6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29个。自治区级中医(蒙医)重点学科16个,其中,自治区领先学科3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学科20个。建立校院、校地、校企合作共享机制,积极开展中蒙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西学中、西学蒙、中医(蒙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师带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工作。制定并实施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三年攻坚行动,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度有了明显改善。

中医药(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已建成城市医疗集团3个,其中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成员单位达134家,印发了《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改革2023---2025年行动方案》,坚持总量控制,有升有降的原则,及时动态调整中蒙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医(蒙医)医疗机构纳入DIP付费范围,3046种中药(蒙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报销起付标准降低50%,使用中医药(蒙医药)及中医(蒙医)诊疗项目报销比例提高15%。

中医药(蒙医药)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多个科研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2021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50人,硕士110余人,市内三所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中医药(蒙医药)类医疗类毕业生2500余人,先后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19项;获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类奖励34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23项。

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和文化宣传不断深入。积极推动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名中医(蒙医)、名老中医(蒙医)传承工作室,蒙医正骨术和蒙医乌拉灸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医五疗》《安代疗法》等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发了蒙医药古籍文献检索APP,开展“看上好中医(蒙医)、吃上好中药(蒙药)”等宣传活动,制作《岐黄济世写大爱蒙药之都筑新篇》系列宣传片,全市上下凝聚起信中医(蒙医)、爱中医(蒙医)、用中医(蒙医)的广泛共识。(李铁、王超颖、于露)

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