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40肌力流失 肌少症并非老人家的疾病

▲郭综合医院社区医学部吴俊锋部长指出,经由营养补充、晒太阳、适度运动可预防及改善肌少症。(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郭综合医院社区医学部吴俊锋部长指出,2025年超高龄社会即将来临,肌少症人口逐年上升,肌少症不只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行动能力、生活品质,还会增加跌倒风险、认知功能障碍、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

吴俊锋部长指出,国际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到7%、14%及20%,分别称为高龄化社会、高龄社会及超高龄社会,我国已于1993年成为高龄化社会,2018年转为高龄社会,推估于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

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较常见,在美国及部份欧洲地区研究显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岁的长者约为5至13%,80岁以上则约为11至50%。台湾的研究则显示,65岁以上的长者,肌少症盛行率约为3.9至7.3%。

肌少症的概念是描述随着年纪增长,各项器官生理功能逐渐下降,肌肉质量减少即为其中之一,若合并肌肉强度或功能的衰退,即为所谓的「肌少症」。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岁之后,肌肉质量平均每10年减少8%,70岁后流失速度加快,每10年减少15%。大腿肌肉力量,在40岁之后,每10年下降10至15%,70岁后则为每10年下降25.4%(下肢退化比上肢快)。

发性肌少症:若找不到特定原因,仅因年纪老化造成的肌少症称为原发性肌少症。次发性肌少症,包括:疾病(如严重器官衰竭、癌症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含摄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药物造成的厌食);活动力下降(如长期卧床、失能)。大多数肌少症由多重疾病或风险因子所造成,并非单一病因病理所能解释。

肌少症对健康的影响,1.肌肉力量减少,会有较差的下肢功能,人就会显得无力、疲倦、步态不稳,因此较易跌倒、增加失能风险。2.因肌肉与身体的新陈代谢例如人体蛋白质储存、调整血糖的代谢等有关,故研究也发现肌少症与糖尿病、代谢症候群等有相关性。3.老年人若同时存在肥胖与肌肉不足时,称之为肌少型肥胖症(sarcopenic obesity,简称sarcopesity),其对健康之不利影响比单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发心血管相关疾病、代谢症候群、骨质密度减少等,而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亚洲肌少症工作小组(含台湾)提出对肌少症的诊断标准,为肌肉质量减少加上肌力减弱或行动能力变差两者之一。一般是以低于年轻族群两个标准差或研究族群最低20%的分布为主。(肌肉质量:男性≤7.0kg/m2;女性≤5.4kg/m2;握力:男性<26kg;女性<18kg;行走速度:<0.8点m/s)。

评估工具与测量方法:一、肌肉质量:双能量X光吸收仪(DXA)或生物电阻测量分析(BIA),电脑断层及核磁共振影像虽较准确,但其费用高、辐射量高及仪器取得上并不理想。二、肌肉强度(肌力):手部握力,另外亦可测量膝盖的弯曲力量或最大呼气流速。三、行动能力:测量行走速度,其它的测量方法包括6分钟行走测试及爬阶梯测试。

目前针对肌少症的处置,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营养的补充(蛋白质)搭配适当的运动训练。当维生素D浓度过低,会造成肌力下降,可能进一步造成肌少症、功能下降及跌倒发生率增加,若血中维生素D浓度不足(<30ng/mL)建议适量补充。药物治疗仍在研发中。

郭综合医院社区医学部吴俊锋部长指出,超高龄社会即将来临,肌少症人口逐年上升,肌少症不只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行动能力、生活品质,还会增加跌倒风险、认知功能障碍、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经由营养补充、晒太阳、适度运动可预防及改善肌少症。

童话独角兽、童话美人鱼两款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