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陶趣5-1】潘家欣/一起Rojak吧!
失败的釉,有某种奇异的美丽。图/潘家欣提供
不完美的陶仍能重生
某天早上煮茶,一个手滑,将日常喝茶用的柴烧陶杯摔破了。因为是自己做的茶杯,倒没有很心疼,捡起来看看碎片,就顺手搁在架上。
后来,刚好陶艺工作室开设一场新加坡艺术家的示范工作坊,示范主旨是已烧成的作品回锅乱乱烧。艺术家Todd说,要大家回家去找几件被摔坏的、不美好的,各种想要回头重塑的作品带来制作新作品,我们要给作品一个重生的机会。已经烧过的陶,再重烧是什么意思呢?
我带着摔坏的陶杯破片,踏进工作室小院,日光清淡,洒落在户外长桌上,长桌上已经摆好了大大小小的各色釉料桶和泥浆盆。Todd老师示范的是他自己创作的「Rojak烧」。马来西亚华语的「啰惹(Rojak)」,老师说,就是把所有食材一起大杂烩,拌混在一起的意思。
「啰惹(Rojak)」怎么做呢?把切好的各种新鲜蔬菜、水果、油条,拌上棕糖、柠檬汁、鱼露、虾酱、辣椒、花生碎,有些会加入其他切碎的香料,混合均匀吃。我上网找到了照片,褐黑的酱料包裹住所有食材的颜色,这南洋小吃的卖相看起来真是一团乱。但是,味道非常酸辣开胃,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上一盘。
食材没有限制,什么都可以。未熟的青芒果、土凤梨、涩口的土芭乐、土莲雾、小黄瓜……统统切一切拌进去,喜欢吃甜的就多加糖、喜欢吃酸多加柠檬,喜欢花生酱也加进去。没有什么经典配方,每个小摊子配方都是独特的创作。Todd说,其实这样的混血,就是他做为新加坡艺术家成长的过程,什么都Rojak,随地而生的一切,都融入血脉。
已经不能当茶杯用也没关系,当花器或摆饰,便是种破损再生。图/潘家欣提供
错误本就是常态
啊,懂了。所以桌上那一桶一桶的,都是Rojak的调料。我们开始帮自己的「食材」加工:泥浆混入卫生纸碎纸浆,变成混凝土,可以接合破碎的陶杯;淋上混合的草木釉,趁湿甩上一些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产生变奏,随意撒上各色长石碎粒或熟料、玻璃碎片,像是给蛋糕抹奶油撒巧克力碎片……工作室的院子的苦楝树也有份,随着轻轻的风,撒黏几片飘落的黄叶。好像米其林餐厅摆盘喔!搞不清楚是在做菜还是在做陶。
有同学把两件失败的作品黏合在一起,变成新的雕塑,有同学帮作品厚厚穿上龟裂的化妆土外套。不管我们问老师几次:「老师,这个可以这样做吗?」「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这个这样再那样……」老师的反应都是:「可以!试试看!」
太欢乐了,太Rojak了!
作品们都混拌完工了,送入瓦斯窑升温重烧。大家在旁边喝咖啡,Todd老师说自己很多作品都会回头重烧,甚至不只烧一次,不满意,就修改,再回去烧。与其说是容许自己犯错,不如说,把错误视为常态。这道理,在混血缤纷的南方岛上真是太通透了,对啊,错误本来就是常态,错了才会有新的可能。这边混一点,那边借一点,然后你就会有这边的效果、那边的光泽,南岛人民的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宽阔。
潘家欣为作品上釉。图/潘家欣提供
多功能的无用之物
我又想起,曾经听一位环境教育讲师说过,台湾的都市绿化有很多都是错的、失败的,错在用温带国家造景的方式在思考,引入不适合亚热带气候的庭园植物,过於单一的物种存活率也低。而成功的都市绿化,是要思考如何让这块土地真正的多元林相长出来。原生种植物才能在台湾气候环境存活,才会形成健全的生态系统。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用自己的节奏茁壮。
我问:「那,老师,我做完的茶杯,重烧还是很破烂不能用欸,那怎么办?」
老师说:「那就不要当茶杯用啊。」
于是我的茶杯就变成多功能的「无用之物」了,它有时候是筷插,有时候是花器,有时候什么也不做,就乖乖站在桌子上。我每次觉得自己搞砸什么事情,就回头看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