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委会决策官自以为是 农产品失衡「只会补贴收购」
▲农产品价格崩跌,政府却拿不出实际政策。(示意图/记者姜国辉摄)
文/李武忠
过去国内农产品也发生产销失衡价格暴跌的案例,却没有今年多也没有如今年般,引发如此大的民怨,外界亦多所指责,不是因问题更严重而是农委会高官面对问题的态度与作法,导致决策与执行面都出问题,让农民怒火越烧越旺。
遗憾的是在最新一波内阁改组中,最该被究责的农委会(遭蔡总统和陈菊秘书长点名要检讨),竟然只撤换了农粮署署长(农委会高层不动如山),明显弃车保帅,外界对此作法观感不佳。此种不愿面对问题核心的和稀泥作法,让人对蔡政府处理农业产销失衡的决心和能力大打折扣,根源不除产销失衡的歹戏恐怕还会持续!
传统农业看天吃饭,也容易发生产销失衡的状况,非台湾独有。只是我国官员习惯透过补贴救助手段,来处理农产品产销失衡问题,且船过水无痕,高层只在乎短期宣传效果,下属自然无心于研拟短中长期的解决对策;尤其一碰到选举,大量补贴收购已经成为执政党施政无能,安抚民怨的唯一法宝(如香蕉格外品收购从每公斤3元提高为5元,收购量也从2000公吨增至5000公吨等),这些措施或许有短暂效果,却无助于问题的根除,等风波平息后农民还是会拼命种,反正最终政府会为选票来善后。
正因为没有刻苦铭心的伤痛(包括农民和政府)才会让产销失衡的问题一再发生,消费者莫可奈何。政府一手给补助(如肥料补贴、保价收购等),另一手救济(收购格外品、补助耕锄等),加上自国外进口大量农产品,都让产销问题雪上加霜!
农委会处理农产品产销失衡已有多年经验,却始终无法让农民满意,原因就出在决策政务官的官大学问大且自以为是,事务官则习于听命行事不敢直言,加以政治凌驾专业(蔡政府团队尤其严重),许多措施都是长官说了算,且经常遇到政治就转弯,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为有效掌握源头管控,避免一窝蜂抢种,政府鼓励农民种植要申报,如不配合,事后都不应该纳入政府产销失衡救济措施、天然灾害救助、农民保险补贴、有机肥料补贴、耕锄补助的对象。
现行相关措施各行其事没有环环相扣,一碰到选举,民代「关切」就妥协甚至自打嘴巴,让守法农民失望,配合意愿自然低落。只是这样的问题不曾被认真检讨修正,反而轻易被操作成是在野党在操控,在唱衰,转移焦点,让国内产销销失衡困扰无法获得有效的解决。这正是国内农产品产销失衡有别于国外,层出不穷的隐藏版原因。
问对问题答案就出来了。如何避免继续拿农业相关位子当作选举酬庸,乱开空头支票,一味讨好,让「才能配位」,台湾才有远离产销失衡噩梦的一天!
●作者李武忠,博士,经济系教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保留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