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回锅肉、梦想之桥、埃及梦、缅甸乡愁… 短视频记载“一带一路”精彩故事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曹思琦 赵瑜莎】距离中国四川千里之外的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南亚地区最大污水处理厂――达舍尔甘地项目,正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紧锣密鼓建设中。

被称作“川菜之魂”的回锅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道普通可口的家常菜,但对于27岁的孟加拉籍员工马萌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道菜。马萌的领导秦涛,耿直大方,是地道的成都人。回锅肉的重要原材料是猪肉,考虑到孟加拉员工,秦涛用巧心思为抗“疫”复工的同事特别烹制了回锅牛肉。大火炒出来的回锅牛肉温暖着马萌的胃,也温暖着他的心。

截至周五,孟加拉国报告新增新冠肺炎病例2275例,新增死亡17人,累计确诊达443,434例,死亡人数达6,322人。在封闭管理下,马萌和380名孟加拉籍同事,以及90名中国同事不得不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疫情期间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关闭了厂区大门,蔬菜和食物靠当地供应商送至厂区门口,进行集中消杀后,再由厂区内各家参建方用车运至各家食堂,食用前食堂再次进行消杀。

马萌是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成都院)在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部的综合部办公室秘书,这是他MBA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这个污水处理厂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在这个项目上工作的马萌目睹了这个处理厂将给他的家乡带来巨大变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很大提升。

“我现在看起来挺丑的,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剪头发了,”在和环球时报记者远程视频的采访中,马萌笑道。“抗疫的日子真的挺艰苦的,但是我们有秦‘老板’的回锅肉。回锅肉太好吃啦,我感觉在这里工作的我们不仅仅是同事,更像是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

马萌决定将他抗疫生活的一天拍成一条短视频,而这条以“恒河畔的回锅肉”命名的暖心小故事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中也夺得了文化传播大使奖。11月20日上午,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环球网联合主办的大赛颁奖典礼在武汉圆满举行。这届短视频大赛以“心手相连守望相助”为主题,在延续首届大赛策划思路的基础上,继续着眼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征集短视频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段一分钟的视频展示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员工的生活,中国工人和当地工人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勇气。这届大赛一共评出了65个获奖作品,虽然视频中的主人公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文化背景,但他们都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他们的故事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成千上万受益者的缩影,也显示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全球受到新冠大流行冲击之际,世界各地的工厂都已暂停,许多人面临失业风险。新冠病毒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脚步,但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当前危机中能够保持正常运转,而且在全球抗击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牛肉回锅肉

空的塑料瓶漂浮在河流上,城市四处能看到散落的垃圾堆… 这是马萌视频里的达卡市过去的样子。

“达卡市目前居住着近2000万人,这里的居民制造了很多废水。由于达卡市只有一座建于1978年的旧污水处理厂仍在运行,所以处理废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马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为了能够建立覆盖全部城市人口的现代化的污水处理系统,达卡市给排水局(Dhaka WASA)制定了污水处理总体规划;作为规划中的一部分,达卡市给排水局决定优先在达卡市区东部建设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项目,污水处理规模为50万m3/天。

2015年8月30日,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项目EPC合同正式签订,实体工程施工期为36个月,运维12个月,中国电建成都院为EPC项目的履约实施方,项目资金由中国政府提供优惠贷款。

2016年10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孟加拉期间与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见证了项目的贷款协议的签署。2018年8月19日,项目举办开工仪式。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签约体现了孟加拉国政府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信赖,同时也是对中国标准和技术的高度认可,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是重点民生项目。

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电建成都院了解到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计能力为每天50万立方米。项目建设期间,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还对孟方工人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培训,项目上孟方的工人工资也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孟加拉国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国家。我们资源有限,面临着许多问题。‘一带一路’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大量就业,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这个倡议提供了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马萌称。

梦想之桥

今年25岁的马哈迪也是一名在中资企业工作的孟加拉籍员工。马哈迪是中铁大桥局四公司的桥梁工程师,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梦想他的家乡要是有一座桥该多好,因为摆渡过河去其他地方的方式费时费力还非常危险。于是,马哈迪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

大学毕业后,马哈迪来到了中铁大桥局四公司工作,今年是第二个年头。他将他在这里的生活和学习是如何让他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帕德玛大桥是如何惠及当地居民的故事拍成了一条短视频,这则名为《梦想与梦想之桥》的作品也获得了短视频大赛“‘一带一路’”最美共建者”奖。

帕德玛河好比中国的长江,帕德玛大桥就相当于孟加拉国的武汉长江大桥。帕德玛河将孟加拉国土分割为东北及西南两部分,现仅有上游一座桥联通两岸,人们交往及货物流通主要依赖于少数几个渡口,若遇恶劣天气则无法通航,交通极不便利。所以孟加拉民众对修建帕德玛大桥的呼声很高,称其为“梦想之桥”。

而在帕德玛河上建桥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大桥建设带去重重障碍。为了解决这些困难,项目建设中,中铁大桥局采用了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打破多项世界纪录。目前,随着中铁大桥局帕德玛大桥以及铁路连接线项目的加速建设,其作为泛亚铁路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的意义越发显著。

大桥建成后,孟加拉国南部21个区与首都达卡之间居民将告别仅靠摆渡往来的生活,与此同时,孟国南北铁路网也将打通。环球时报记者从中铁大桥局四公司了解到初步估算大桥会为孟加拉国带来每年1.5%左右的GDP的增长,受益人口超过8000万。公司表示,该项目建设为当地创造3万余个就业机会,庞大的工程也提升了当地民众的职业技能。

“这两年,我也学习了很多建桥的技术。这个项目也培养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孟籍工程师。我希望这座桥早日建成,让孟加拉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马哈迪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据马哈迪称,在帕德玛大桥项目工地现场,许多道工序都由孟加拉国当地工人完成。这些工人此前都曾随中铁大桥局参与过多座桥梁建设,如今,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老朋友,更是建桥修路的行家里手。

“帕德玛大桥承载着我们孟加拉国人民的梦想,也紧紧连接着中国和孟加拉两国人民的友谊,见证着我们携手共建美好生活,”马哈迪称。

第二故乡

哈南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建)入职最久的埃及籍员工。至今,她在中建工作已有30余年,将青春都奉献给了中建。哈南主要负责办理中建中国员工在埃及的工作签证等文件。当她得到中建这个工作机会的时候,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能否在一个中国公司工作。

“现在中建埃及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我的同事们都是我的亲人,”55岁的哈南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非常感谢中建埃及这个大集体,说这份工作给了她独立,让她更加自信强大。

自从加入中建之后,哈南也爱上了中国文化。“我喜欢绿茶,喜欢中国新年和中国食物。我最喜欢吃饺子,北京烤鸭,炒面和麻婆豆腐。”

在哈南眼里,中建埃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建集团负责建设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国企业在埃及的最大项目、也被称为非洲新地标――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CBD)项目在2018年开工。这个项目位于新首都一期核心区,总占地面积约50.5万平米,初步规划建设1栋345米高的非洲第一高楼、12栋高层商业办公楼、5栋高层公寓楼和2栋高档酒店,共计20个高层建筑单体及配套市政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70万平米。

项目建成后,埃及将真正拥有世界级的高档中央商务区,坐拥非洲第一高楼,并带动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带和红海经济带开发,助推埃及国家复兴计划的实现。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好项目,会帮助埃及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哈南感慨道。“一带一路对我来说是同一条道路,也是同一个梦想,因为这个项目也给我的家庭带来了更多收入。

精神家园

近年来,中央企业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基础设施联通、提升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当地就业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他们也致力于让带路国家的人民更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在这次获奖作品中,有一则视频讲述了中华乡愁书院缅甸曼德勒城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也格外引人关注。

书店的店长武君君是第三代缅籍华人。武君君从小就听父母说中国的一些故事,慢慢地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好奇和热爱。2012年云南腾冲民族中学来到她就读的华校招生,她便马上报名,开启了在中国的求学之路。

“因为从小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和中国的求学经历,让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来到中华乡愁书院,一方面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缅友好;另一方面,这也是自己不断学习中华文化的难得机会,”武君君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据武君君称,在缅甸,有很多华人,还有一些当地缅甸人,对中国文化,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充满了兴趣。“在我们书店,缅语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非常畅销。很多学生把它当做学习的辞典和工具书,一些当地人也将它视为了解中国的窗口,”她说。

缅甸的中华乡愁书院诞生于2017年,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推出了一个以“乡愁”为符号的文化品牌。从老挝万象到泰国清迈、清莱再到缅甸曼德勒以及马来西亚吉隆坡、巴生……云南出版集团将在南亚、东南亚国家投资建设15个以公益性为主的“中华乡愁书院”。为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丝路书香工程”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印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赵琼樱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通过展示社科文学书籍、儿童图书和政治经济读物,我们中华乡愁书院希望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让外国朋友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就好比一座“民心相通”、“共筑友谊”的“桥梁”。未来,期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品牌、塑造文化、展示形象,持续提升企业软实力和海外传播力,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