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暴涨的智能手环,将逼着智能手表“内卷”?

经常关注我们三易生活的朋友或许还记得,知名市场分析机构IDC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分类,有着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标准。比如我们就曾吐槽IDC在将耳机列入可穿戴设备的同时,对于耳机(他们称之为“可听设备”)的定义存在一定的不准确之处。但与此同时,IDC对于腕上智能设备的分类却相当靠谱。

IDC是怎么对腕上智能设备进行分类的呢?简单来说,他们将这类产品分为了三种类别。首先是手环,所指的是那些小体积、环状、有屏或无屏幕,且具备基础健康监测功能的腕上智能设备。

其次,IDC还将“智能手表”分成了两个大类。那些长得像手表,有手表一样大的屏幕,具备丰富健康监测功能,但没有配备可扩展能力操作系统,计算性能也很孱弱的产品,IDC认为它们不能算“智能手表”,而是专门分出了一个产品类别“基础手表”。

最后,对于诸如谷歌Wear OS手表、苹果Apple Watch或是三星Galaxy Watch这样,具备强大独立计算能力、有真正可扩展操作系统,能够由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应用扩展功能的表型产品,IDC才将它们划分为“智能手表”。

不难看出,相比于常见“智能手环”与“智能手表”的区分方式,IDC的腕上设备分类标准严谨了不少,而且与我们三易生活一直以来强调“手环式手表”与“真智能手表”的概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几周时间里,就连我们也认为很靠谱的IDC腕上设备分类方式,却遭到了来自新产品的挑战。

2021年的新手环们,配置提升有点狠

2021年3月29日,小米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全新的小米手环6系列。与前代的小米手环5相比,小米手环6的AMOLED屏幕尺寸增大50%,达到1.56英寸。与此同时,在功能方面还新增了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率变异性监测、并具备了夜间睡眠+心率+血氧同时监测+自动分析的能力。

不仅如此,小米手环6甚至还具备50米防水以及对6种运动模式的自动检测能力,也就是说用户无需先选择运动模式再开始运动,手环就能自动识别并且开始进行数据统计。事实上这种运动自动检测+判断的能力, 已经属于一些中高端“基础手表”甚至“智能手表”才具备的功能了。

一周后,也就是2021年4月8日,华为方面也发布了华为手环6系列。与小米手环6类似,华为手环6的屏幕尺寸相比前代产品同样也是大幅提升,达到1.47英寸。同时包括NFC支付、手机遥控拍照、全天候血氧监测在内的一系列新功能,也出现在了这款手环上。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从大尺寸的方形外观,还是其所搭载的心脏健康、睡眠健康监测功能上来看,华为手环6都与价格高得多的华为Watch Fit无限接近,甚至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华为Watch Fit,你能看出它和华为手环6的区别吗?

然而关注可穿戴市场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实际上小米与华为两家此前分别都有推出过各自的“基础手表”产品线。比如小米旗下有Redmi Watch、有小米手表Color,而华为旗下自Watch 2(搭载谷歌Wear OS系统)之后,热卖的Watch GT及Watch Fit等产品,本质上都是不具备第三方APP扩展能力,且功能较为固定的“基础手表”。

于是乎,这样一来新的问题自然就浮现了出来。当小米与华为旗下的新品手环配备了大尺寸屏幕,并大幅强化了运动和健康监测功能,甚至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对标了自家定位更高的可穿戴产品,但价格却依然维持在200多元左右时,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手环新品与“基础手表”老机型之间,产生了明显且强烈的竞争关系。

手环大升级背后,高价“大号手环”或降温

很显然,对于任何一家成熟的厂商来说,让自家更便宜的新品威胁到至今依然在售、且价格高得多老机型,都是决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更何况同样的事情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品牌上,显然就不太可能是巧合,而是只能解释为各品牌“不约而同”地对腕上可穿戴产品进行了一次产品定位的调整。

至少两年前,就已经有多个厂商提出了“智能手表不应是大屏手环”的说法

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当一些厂商开始推出具备智能手表外观,但性能较低、功能不可扩展,且价格相对于完整“智能手表”(市场价基本在2000元以上)低出一大截的产品时,这种新的表型可穿戴产品就曾遭遇过不少争议。一部分消费者,并且包括IDC就认为,这样的产品空有与智能手表近似的外观,但从硬件成本及技术难度上来说,充其量也就比当时的手环强一点点,因此不能算是“智能手表”,只能算是“特殊造型的大屏手环”。

在那个时候,相关厂商对于这种说法当然是矢口否认的。但如今看来,当新一批的手环产品顶着“手环”的名号、卖着手环的价格,却在功能与性能上追平了此类“基础手表”时,实际上也就已经印证了消费者数年前的猜测。即不能安装第三方软件、功能固定的那些所谓“智能手表”(基础手表),本质上确实就是表型“手环”。

那么,为什么厂商要选择如今这个时机、借新产品来“自曝”呢?根据IDC的相关分析、以及我们三易生活对腕上可穿戴设备市场近年来的观察看,这很有可能意味着价格虚高的表型“大号手环”将会被逐步放弃,并且与此同时,成本与售价更高、但功能也真正全面、可扩展的“智能手表”,将会重新成为腕上智能可穿戴市场的主流方向。

生态链需求,或促使高端智能表市场复兴

事实上,这一趋势在2020年就已经能够看出一些端倪了。2020年3月,OPPO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手表产品OPPO Watch,其与当时市场上的“主流做法”不同之处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了全功能、可扩展的真·智能手表领域。并且后来的OPPO品牌战略发展路线也证明,从一开始就做真正的可扩展智能手表,确实一个明智的选项。

因为OPPO Watch不仅随着数次系统更新变得越来越智能,更重要的是高性能硬件和可扩展的系统,使得其无缝地融入了OPPO后来的智能家居体系中,与OPPO电视、OPPO手机、OPPO 5G CPE、以及更多的生态链设备实现了联动控制能力。

而到了2021年,性能强大、功能丰富的“真智能手表”,更是眼见即将迎来多款重量级新品。其中既包括每年都在更新换代,但今年产品形态可能格外不同的三星新款Galaxy Watch,也包括目前系统界面已经被曝光,疑似采用全新设计,重回两三千元定位的华为Watch 3。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都放弃了此前偏向“轻智能”的系统,转而采用更加复杂的软硬件设计,以实现强大的第三方APP扩展能力,并加入了独立eSIM通信模块,同时也更好地在各自的IoT战略中扮演腕上设备控制中心的角色。

2019年的初代小米手表,就将可扩展性和AIoT联动作为了卖点

毕竟,“大号手环”虽然市场叫好又叫座,但它卖的再好,厂商也只不过是在卖手环而已。但对于全功能的“真智能手表”来说,它背后的生态系统,联动IoT设备的潜在规模与盈利能力,却显然是功能固定、性能孱弱的“表型手环”和“基础手表”无力承托的。因此当建设生态系统的需求超越了单纯一两款腕上设备的销售目标,“基础手表”被配置大幅升级,但价格依然低廉的手环“背刺”,实际上也就只不过是厂商为了新一步的战略安排,而设计好的“剧本”罢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