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冀州,围信都,破沧州,北魏六镇之乱中,葛荣是如何在河北地区做大的?-细品《资治通鉴》之南北风云
葛荣是六镇中怀朔镇的将领。公元526年,怀朔镇士兵、五原郡降户鲜于修礼等人率领北镇流民在定州起义,之后起义军首领元洪业斩杀鲜于修礼,请求投降北魏。葛荣杀死元洪业而自任首领。
之后葛荣北河北省河间市,在白牛逻(今河北省蠡县)杀了章武庄武王元融并称帝。
之后葛荣又先后攻陷殷州(今河北省隆尧县)和信都,先后杀掉了殷州刺史崔楷,冀州刺史源子雍和北道大都督裴衍,至此河北中部地区全部落入葛荣的掌控。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葛荣征战河北,破殷州围信都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北魏六镇之乱最早乱的都是北部的边关地区。但在六镇之乱在柔然的协助下,元深从南部夹击破六韩博陵的部落取得胜利。
破六韩博陵被杀后,六镇之乱已经告一段落。但这时北魏的统治者没有听从元深等人的意见,把这些降户分别安置在冀、定、瀛三州就食。
当然我们之前就讲过,北魏当时做这个决策也是有一定想法的,一方面这些六镇军户留在六镇,始终是不安全的因素。其次当时六镇还是以畜牧业为主,北魏要从内地运粮食过去,压力比较大,当时六镇叛乱就是因为饥荒导致的。所以北魏才将这些六镇军户安置到了定州,冀州等农业发达的地区,希望先解决饥荒的问题。
但北魏的初衷是好的,但当时这些农业产区土地早就实现了垄断,新移民过去的军户没有土地,只能寄人篱下,吃不饱穿不暖,当然只能是继续起义。
历史记载在移居到中原不到一年时间,五原的降户鲜于修礼等人率领北镇流民在定州的左人城(现在河北省唐县西边)造反。这个位置是位于河北石家庄和现在北京中间的地区。
鲜于修礼的部队首先就是向州府定州(现在定县)挺进。当时北魏杨津率先抵达定州,并出城迎击鲜于修礼并获胜。
之后北魏就派元深率大军追击鲜于修礼。
但显然鲜于修礼不具有领导天赋,在统帅的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最终首领元洪业斩杀鲜于修礼,请求投降北魏。而同样出于六镇担任将领的葛荣杀死元洪业而自任首领,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并率军向河间进军。
而这时元深率大军从交津北上,来平息叛乱。
而葛荣这时率大军突然向北,到了白牛逻(现在河北蠡县)突袭了在章武的庄武王元融。杀了庄武王元融后,葛荣自称天子,定国号为齐。这时元深大军撤到定州,之后就是元深意图叛变,杨津派部将追杀元深,元深逃到葛荣大军中,葛荣大军中很多将领和元深交往比较好,引发了葛荣的警惕,最终葛荣杀元深。
这时北魏分割了定州和相州(首府邺城),拿出了四个郡成立了殷州,派博陵崔氏的崔楷担任刺史。但朝廷却没有拨给崔楷任何武器和粮食。但是崔楷的家眷都在洛阳,有人劝崔楷把家眷留在洛阳,自己去上任,但崔楷认为如果自己单身上任,守城的将士觉得这个主官随时会跑,所以肯定不安心,所以崔楷把家眷都带到了殷州。
而这时葛荣率部队南下,围攻殷州(广阿)。这时又有人劝崔楷把孩子送出城躲避战乱,崔楷把自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送出了城,但随即又后悔官兵担心自己抵抗意志不坚定,又把孩子追了回来。
但广阿的守军比起来葛荣的起义军而言还是很薄弱的,最终广阿沦陷,崔楷拒不投降而被杀。
攻下广阿后,葛荣率部队向东攻打冀州,围困了冀州首府信都。
信都作为冀州的首府,当时冀州刺史元孚率领军民顽强抵抗,葛荣一时攻不下来,只能围困。
这时本来北魏是派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为北讨大都督来源救信都的。但是没想到援救的过程中出了岔子。
当时北魏还命相州刺史东安王元鉴与北道都督裴衍一同援救信都。但实际上当时北魏内部的很多宗室也站在六镇鲜卑贵族身后,同情六镇叛民,所以元鉴跟元深一样,占据邺地而反叛,投降了葛荣。
于是援救信都的军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邺城叛乱的元鉴的问题。
八月份时,北魏派遣都督源子邕、李神轨、裴衍攻打邺城。源子邕行到汤阴(河南省汤阴县)之时,元鉴派弟弟元斌之夜袭源子邕,但失败了。源子邕乘胜而围攻邺城,很快攻克了邺城,斩了元鉴,将其首级送到洛阳。
拿下了邺城,源子邕、裴衍才率军北上讨伐葛荣。
但这时已经是冬天了,葛荣围困信都已经围了半年多的时间了,信都已经弹尽粮绝,最终新都城失陷,葛荣抓住了元孚,把城中居民全部赶出去,冻死者占十之六七。葛荣本来犹豫是否处死元孚和其哥哥元祐,元孚兄弟都争着去替对方死,都督潘绍等几百人都叩头请求愿意去死以便救活元孚。这番场景使得葛荣也动了恻隐之心,认为这些人都是忠臣,值得敬重,把元孚兄弟和被押的五百人都赦免了。
信都沦陷,冀州刺史元孚被俘,北魏就任命源子邕为新的冀州刺史,命他率军讨伐葛荣。当时裴衍请求与源子邕一起出征。源子邕上奏说:“如果裴衍去,我就请求留下来;如果我去,那么请让裴衍留下;如果强迫让我与他同行,则败在旦夕。”而北魏朝廷没有同意。
于是源子邕和裴衍一起出发,他们到达阳平(河北省馆陶县)东北的漳水曲,葛荣率领十万大军攻击北魏大军,源子邕和裴衍都战败而亡。
击败北魏大军后,葛荣大军再次向南进发,进攻邺城。相州刺史李神据城死守,葛荣的大军始终无法攻克邺城。
而葛荣在拓展自己的地盘的时候,和北部的杜洛周起义军之间就产生了冲突,而冲突发生在对定州的围困。当时葛荣攻打定州没打下来,就率领队伍向南发展,而杜洛周在拿下范阳后,也向南发展,也看中了定州,于是杜洛周的部队开始围困定州。
当时守卫定州的是北道行台杨津,杨津曾经派自己的儿子突围去请柔然做救兵,柔然派一万精锐南下,但杜洛周派人堵住了广昌县(河北涞源)的山口,柔然的骑兵无法突破只能撤退。
当时葛荣也想拉拢杨津,许诺让杨津做司徒,但杨津没有答应。最终杨津身边的长史李裔投靠了杜洛周,引杜洛周的大军入城,最终定州被杜洛周占领。
而定州附近向来被葛荣视为自己的地盘,因此葛荣挥师北上,和杜洛周交战,杀了杜洛周,吞并了杜洛周的部队,不久葛荣又攻陷了沧州,至此河北大部分地区落入了葛荣之手。
为什么葛荣等人在河北能迅速的发展壮大,得到很多百姓的支持呢?其实在这段《资治通鉴》中也提到了部分原因。一方面就是北魏将六镇军户迁到定州,冀州等地,本来想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但这些外来移民就侵犯了本地豪族的利益,所以这些本地豪族才会起来抵制这些军户,军户们无法生存,当然会再起来反叛。
而只要打仗,实际上从古到今都是财力的支撑,对于政府军而言,养着如此庞大的军队,就要发工资,就要给装备,就要有粮草,但政府没钱怎么办,就只能向百姓多征税,于是我们看文章中提到北魏已经提前收了六年的税,但还是不够用,于是就停了官员的补助,又增加交易税,甚至住店税,而税收的增加,就让更多人生活更为艰难,从而起来支持反叛。
而北魏这么多年军中也被贵族所垄断,变成了世袭,这些勋贵子弟有的还是不错的,但大多数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最终的结果就是节节败退甚至闻风而降。
所以北魏的这种病实际上已经深入骨髓,很难医治了。
而这段历史其实也是不断在重演。如果说既得利益者给这些老百姓一些空间,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大概率是不会反的。但是这些华北的豪族霸占着田地,不肯多给军户一点地,甚至还要剥削他们,殊不知你吝啬自己的资产,赚着最后一枚铜板,但是当把底层百姓逼到绝路的时候,等待这些豪族的也只能是死亡。
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些豪门士族,所谓精英人士,从来没有去深刻剖析历史的规律,从来不考虑让利给百姓,甚至996,007要从百姓身上赚取最后一个铜板,最后换来的就是套在自己头上的绳索。历史从来都是不断的重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