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与调查

图╱本报资料照片

普查和调查的规模

平常看数据,很少人会去探究这数据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外销订单和出口常被混为一谈,薪资和所得、就业者与受雇者也被视为相同。事实上,这些数字有三个来源:公务统计、抽样调查及各类普查,其中以抽样调查居多。例如,财政部每月公布的出口值,是业者通关申报的资料,属公务统计,而外销订单则是经济部抽样推估而得,虽然两者皆用于衡量外贸情势,但来历不同。台湾去年从事贸易者有12万家,出口统计这项资料是一家也不会少,但外销订单只取3千家样本推估。

上位抽样道破总体趋势

别小看样本数这么少,这些样本可不是随便抽的,而是依前一年业者出口实绩排序,然后由高而低次第往下抽,直到累计实绩占该业出口70%为止,如此取得的样本厂商虽不多,但占出口比重极高,以此推估母体的订单,虽不中亦不远矣,此即「上位抽样法」。

上位抽样法又称截略点抽样法、截断抽样法,其优点是不用太多的样本,就可以很快估出总体趋势,因此广泛用在每月制造业生产指数、受雇员工薪资、批发零售营收等统计。每个月这些指标经常登上各报前版,之所以这么快就能估的出来,全是拜「上位抽样法」之赐。

如果这些数字都循普查,那每个月得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家厂商、数百万户家庭,待其查完已过半年,算完已过一年,这样的统计虽有绝对代表性,却没有即时性,难以做为政策参考,因此我们每个月看到的数据以来自抽样推估者居多,当然还有一些来自公务统计。

这么说来,还要普查做什么?没错,普查是不具即时性,不过由于查得多,资料最详实,非仅可以做为日后抽样的母体,也可以校正前几年的推估误差。换言之,若没有普查,日后也不可能有准确的抽样调查,每月发布的工业生产、批发零售、受雇员工薪资等数据的误差也会愈来愈大。

普查与人民隐私的拿捏

举例来说,2000~2005年国内企业雇用的人数原始数据由592万微增至594万,受雇人数没什么变化,然而经工商普查校正,这五年却从593万增至620万,上修幅度历来少见,这反映此一期间由于产业外移,母体变化剧烈,循前一次普查所做的推估,已出现巨大误差,而这也说明借由普查持续更新母体,是必要的。

所以,普查还是很重要,目前我国每五年办一次工商普查、人口及住宅普查则每十年办一次,普查由于查的规模相当大,动员的访查人力逾万,与一般调查只需四百位访员有天壤之别,虽然如今政府透过所得税、劳保、劳退及健保取得愈来愈多的大数据,但许多基本国势仍得循普查才能掌握。

普查虽如此重要,然而近年诈骗横行,政治耳语纷扰,受访者自然是心生恐惧,避之惟恐不及,长远之计,除改善治安,更重要的是把普查、调查等观念写入国小教科书,当人们自小明白这是国之大事,调查困境自获改善,数据的可靠度也必为之提高。

小档案■母体(population)不容易获得,今天多数指标是根据样本(sample)推估而得。工商普查、人口普查资料可做为日后抽样的母体,由于母体也是时时变化,因此普查须定期进行,以更新母体。调查推估准确与否,除取决于抽样方法,也和受访者的观念、态度有关。

小档案■上位抽样法(截略点分层抽样法)运用在受雇员工调查时,为让所取得样本厂商一万家足以反映母体厂商130万家,依各业的厂商雇用规模分层,最上层为大企业,属全查层,全查层以下分六层,愈上层企业雇用规模愈大,抽出率愈高,每五年再以工商普查资料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