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遇“芯”事,产业协同破难事

受疫情及芯片行业大环境影响,全球车规级芯片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芯片已经成为影响2021年度汽车产销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芯”难题,实现汽车“芯片自由”是汽车产业发展关键。

在这次“芯片荒”中,我国汽车业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去年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07.7万辆和206.7万辆,同比下降17.9%和19.6%,这也反映出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基础薄弱、产业上下游协同性不足的问题。破解汽车产业的芯片短缺难题,必须发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势,建立以下游汽车应用拉动上游芯片研发制造的产业生态,发展已迫在眉睫!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量市场,我国汽车半导体的全球市场占比和汽车关键芯片国产化率较低。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价值高达4123亿美元,其中汽车半导体市场价值在410亿美元左右;2022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价值有望达651亿美元。欧洲、美国、日本的汽车半导体的市场占比分别为37%、30%和25%。我国汽车半导体的市场占比还不足5%。不仅如此,我国涉及汽车安全的发动机、底盘等关键芯片的国产化率只有3%,同时还不具备车规级认证标准。

汽车芯片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我国汽车芯片的自主供给体系迫在眉睫。目前缺芯的需求是给国产芯片替代的机会,这也是国内芯片企业能力范围内的事。一方面车规级芯片普遍采用更为成熟的制程,国内的芯片设计厂商的技术水平可以达到;另一个方面汽车芯片普遍是在40纳米,国内完全有代工的能力,相信经过努力,汽车芯片产业链会比CPU或手机芯片更快能够满足国内生产的需求。

今年以来,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研发汽车芯片。如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陆续宣布将全面推进整车芯片的国产化工作。部分科技公司在汽车芯片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紫光国已推出超级汽车芯系列产品,包括智能安全芯片、石英晶振等,均已经达到车规级水平。四维图新也称公司研发的车规级MCU芯片已被多家汽车电子零部件厂商采用、经纬恒润称公司已开始验证国产芯片。

然而,建立芯片供应体系并非易事。汽车芯片具有远超过消费电子和一般工业电子的技术要求,行业壁垒尤其高,因而实现汽车芯片国产化供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产业界各方创新、协同发展是我国汽车芯片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汽车芯片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器件,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十分重要。要想破解汽车产业“芯”难题、摆脱对进口芯片的高度依赖,必须发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势,建立以下游汽车应用拉动上游芯片研发制造的新产业生态。

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汽车芯片的研发离不开应用场景的创新,只有实现应用场景创新,产业链上下游互利共赢,才能建立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中国汽车产业的“芯”难题才能得到解决。

建立共建汽车芯片供应链新生态,打破传统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模式,实现未来产业链融合网状的组织。实现“芯片自由”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战略协同,共建供应链新生态,面对智能汽车的浪潮,企业间要实现优势的互补,行业间打破边界,协同创新、联合研发。

进一步加强芯片和汽车两大行业的沟通对接,有助于汽车产业探索国产汽车芯片的创新应用场景,加快汽车产业应用国产汽车芯片,从而破解汽车产业“缺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