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越邊境:闖關到緬甸的中國偷渡客

异客 © Ann Wang

文字摄影.汪佳燕 Ann Wang

我不想再作共产党党员了!

在缅甸北掸邦教中文的老刘(化名),在教室内跟我说起当年离开中国的原因。年过40岁的他,大约是在十年前,从云南的瑞丽坐上摩托车,非法偷渡进入缅甸木姐的。之后,他再也没回过中国了。

「中国迁至缅甸的移民早有几世纪的历史了」,着有《Establish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life in Myanmar》的中缅研究学者奥林加莎侬(Stephanie Olinga-Shannon),透过Skype跟我说明,「第一个具有规模的移民潮,是从英国殖民缅甸的时候开始,中国人搭船从英属马来亚或是新加坡到缅甸,或是从云南越境到缅甸的矿场跟柚木场工作。第二波则是在1985年,当时奈温在缅甸推行社会主义,导致缅甸日常用品短缺,中国人在这个时候做起了中缅边境贸易。」

奥林加莎侬解释,因为缅甸长期受到西方制裁,中缅边境成为合法跟非法物资进入缅甸的主要通道,「但就我的观察,近期前往缅甸的中国人,都是以投资为目的,而非长期居留。」。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为了投资,才来到缅甸的。老刘就是一个例子。

老刘不是佛教徒,但在抵达缅甸后,马上落发并披上袈裟,因为寺庙是最能够避人耳目的地方。之后,为了学缅语他离开了生活了一年半的寺庙,前往缅甸第二大城瓦城,在那边的餐厅打工赚取生活费。因缘际会之下,再辗转来到北掸邦的一所中文学校,担任中文老师,开始了稳定的缅甸生活。学校里的老师,有一半是从中国来的,另一半则是缅甸的华裔。

在缅甸的中国人不在少数,并不是特别受当地人欢迎——缅甸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是来抢他们的地、霸占他们的市场。这股愤怒对准所有的华人,不论是华裔缅人或只是来投资经商的中国人。甚至,缅甸的报章杂志所刊载的讽刺漫画上,被讽刺的主角常都是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人物。

老刘当然也知道这股反华的情绪,所以特别谨慎小心——早上六点参与学校的拜佛仪式;下课后在学校打理图书馆,或是看书;晚上则老老老实实地遵守学校宿舍九点的门禁。老刘平时也不常出门,虽然在路上会跟学生家长打招呼,但外出添购生活用品时,只去熟识的店家,关于自己的身份来历,几乎是绝口不提——老刘的缅甸身份,是六年前透过华裔的移民局人士,花了四万缅币买来的。

「身份问题」是当今缅甸相当棘手的一个问题;最常被国际媒体关注时是缅甸西部,来自孟加拉的洛兴亚穆斯林族群,但其实中缅边界的问题亦不遑多让。奥林加莎侬很坦白的直接跟我说:

我没办法想像缅甸开放中国移民进入,缅甸各族的民族主义太强烈,对大量中国人涌入感到恐惧。这种害怕被中国人潮淹没的情绪,在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可以看到,包含我的国家澳洲。这样的情绪都会对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

但中缅关系在今年起,翁山苏姬担任缅甸国务顾问兼外交部长后,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就在前几天,翁山苏姬才刚结束为期五天(8月17日至22日)对中的国是访问。

我们相信作为我们的好邻居,中国会尽其所能地帮助缅甸促进国家和平。

翁山苏姬在访中时对媒体表示,这是她14个月内第二次出访中国。当被问及出访目地,翁山表示:「如果你问我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那无非就是国家的团结与和平,没有和平。我们就无法发展。」

此趟中国行所达成的外交成果,包含中方将提供缅甸十亿人民币的援助,并允诺在仰光跟瓦城两大城内,各兴建一座医院,同时在离中国边境约32公里的滚弄(Kunlong)盖一座桥。滚弄镇是进入果敢的一条主干道并且设有检查站;果敢平日就是果敢武装部队跟缅军交战的主要场所,前者在去年2月战败,从山路退后至云南。

一直与缅军抗战,且拒绝签署和平协议的几个少数民族武装部队,其中亦包含果敢民族同盟军,在翁山苏姬访中期间发出联合声明,表示愿意参加8月31日在缅甸举行的「21世纪彬龙会议」。果敢民族同盟军、高龄84岁的主席彭家声,甚至在翁山出访前就释出善意,声明支持新政府。

在中缅经济上,缅方示欢迎一带一路的发展,而极具争议性的密松水坝(Myitsone dam)是否会如中国期望,重新开工,翁山苏姬仅表示已交付给新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处理,希望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

这件于2006年宣布,但在2011年被时任缅甸政府(吴登盛总统时期) 冻结的水坝开发案,由中资斥资36亿美金兴建,预备建在伊洛瓦底江上,为世界第15大的水坝。缅甸民众普遍反对该案,原因除了极度不平均的用电权——虽然缅甸政府可向输出至中国的电征收出口税,但总发电量里缅甸仅能获得10%,其余90%皆输往中国——该项目的兴建亦将对周遭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估计有四十七座村庄需要迁离。一直想要重新开工的中国政府,自停建宣布以来,不停歇地与缅甸交涉。

翁山苏姬此次访中成果丰富,但中缅关系复杂性并未减弱。尤其是人权、民主、华裔身份、中缅边界劳工等问题,在这次的中国行中皆被忽略。此趟国是访问带回的外交成果,能对缅甸反华情绪起多少效用,也需持续观察下去。但在缅甸国内种族冲突未获得改善前,中国大规模的出资,甚至参与缅甸内战的调和,真的是现阶段缅甸人民所想要或需要的吗?

翁山苏姬的下一站,是九月份出访美国。那老刘的下一站呢?

老刘认定家中年迈的父母已过世,回中国已豪无意义了。对他来说,一个能够安心的地方就是家,而那个家,现在已经是缅甸了。

汪佳燕 Ann Wang

传承 © Ann Wang 缅甸的中文学校,除了传承中华传统外,许多在校学生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去中国打工。

早拜 © Ann Wang 老刘(化名)任教的中文学校,由一位缅甸果敢人创办,信奉道教。学校老师不完全都是道教徒或是佛教徒,像是老刘就是基督教徒,但早上还是会与学校师生一起早拜。

制服 © Ann Wang 清一色蓝紫色的校服。这所中文学校的老师跟学生一样,都要穿制服。

早拜之后 © Ann Wang 早拜的时间是早上六点,学生早拜完后在中文学校待点10点,之后转前往缅语学校上课,下午三点再回到中文学校。

图书馆 © Ann Wang 爱阅读的老刘(化名)除了自愿担任图书馆管理员,下课后也习惯待在宿舍看书。

边境贸易 © Ann Wang 缅甸木姐前往中国瑞丽的边境闸口为中缅两国人力汇流交界处,缅甸人会去瑞丽买菜捕货,中国人则是到木姐作玉石与观光的生意;但缅甸并没有开放移民,外籍人士最多只能拿到外籍居留证,非法偷渡因此猖獗。

贸易 © Ann Wang 中缅边境贸易极速发展。根据《Nikkei Asian Review》的调查,2013至2014年短短一年间,木姐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达到38亿美金;七年前还不到一亿美金。

遥望远方 © Ann Wang 我站在木姐,遥望另一头高楼耸立的云南瑞丽。

木姐 © Ann Wang 在缅甸国内种族冲突未获得改善前,中国大规模的出资,甚至参与缅甸内战的调和,真的是现阶段缅甸人民所想要或需要的吗?

回「家」吗? © Ann Wang 老刘(化名)认为自己在中国的父母已过世,如此一来,回中国对他而言,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汪佳燕 Ann Wang

一名在男生堆里求生存的摄影记者。台湾人,目前定居在缅甸。虽然常常没水,没电,没钱(?),但这个开放中的国家有太多故事需要说,请持续关注我的作品。

▎作品网站:Ann W,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 ▎Instagram: annwang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