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治水无用?凯米降雨堪比莫拉克 高雄滞洪池全满、3小时水退光

▲高雄暴雨大淹水!台电抢修被迫放缓,17541户仍停电中。(图/记者赖文萱翻摄)

记者陈家祥/台北报导

凯米台风连日来在南部降下惊人豪雨,把中南部淹成水乡泽国的画面引发讨论,更有不少蓝营立委质疑前瞻治水失败。但根据资料,凯米台风在高雄连续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山区1414毫米、平地989毫米,对比2009年莫拉克台风在高雄山区1448.5毫米,2010年凡那比台风在高雄平地867.5毫米,降雨强度与规模相当,但实际上发生的灾情并不似当年严重。

水利署副署长王艺峰表示,各地积水退得很快,证明治水是有效的,高雄25座滞洪池在台风期间蓄存490万吨的水量,大幅减轻高雄市积淹水的情形。由于极端气候关系,地方排水系统的防洪系数都不足以因应,只要是强降雨很多都会积水,但雨停水都退很快。

也有不少高雄在地居民,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抢救家园抢救的复原照片,直言积水退得非常快,中午的淹水几乎在下午2、3点左右就退完。Threads上也有讨论指出,高雄25座滞洪池装下500万吨雨水,几乎等于是一座小型灌溉用水库的容量;甚至几个大型水库如曾文、乌山头、南化等,也几乎全满,代表雨势相当惊人。

至于国民党立法委员陈菁徽批评赖清德2018年时任行政院长,当年赴立法院报告的823水灾专案报告内容,其中治水思维竟允许「把学校操场当成微型滞洪池空间」,批评中央政府冷血,表示莫非学校的淹水背后都是政府预设好的吗?

对此,民进党立委林俊宪就反击,陈菁徽的批评凸显身为立委的无知,事实上「微型滞洪池」概念最早取自日本经验,将现有公园、校园操场低地化,以便在汛期来临能够发挥微滞洪功能。

这种打造「海绵城市」的概念,过去成功大学防灾研究中心主任谢正伦就曾指出,由于校园均匀分布在市区,所以善用校园操场、球场降挖30到40公分,就可暂时贮留瞬间雨水,「操场平常是运动空间,汛期(一年约20~30天)就成为暂时滞洪池」,这样的观念很适合都会区。

林俊宪指出,无论国民党、民众党执政县市,都是将「韧性城市」的观念放入,微型滞洪池是非常重要的韧性城市观念,2023年台中市提出「台中市第13期市地重划区内滞洪池工程」,利用区内公园及学校预定地施作滞洪调节池,前台北市长柯文哲2022年也提到,「要有滞洪池的概念,所以台北市像学校篮球场有人会故意设计低一点,意思就是说真的下雨,篮球场暂时当水池用,按照地区都有滞洪池概念」。

林俊宪认为,陈菁徽的批评凸显对「韧性城市」一无所知,将全台不分蓝绿县市都在做的城市治水防洪工作,说成「冷血」,令人大叹作为立法委员素质真差。

▲高雄市鼓山分局周边道路也淹水,被民众说是分局受困 。(图/记者吴奕靖翻摄)

▲有网友指出,虽然高雄淹大水,但实际上消退速度很快了。(图/FB粉专「猫与邪佞的手指」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