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力争3年突破百余项海洋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引领向海图强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向海图强,已成为青岛发展海洋产业体系的总抓手。

今年,青岛市首次提出了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旨在培育壮大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改造提升海洋渔业、港口航运等优势产业。同时,还制定了《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完善配套政策、推动措施落地。

“《行动方案》以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围绕产业发展特征,着力提升现代海洋产业能级。”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说。

通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青岛市高端装备制造不断实现新突破——今年年初,青岛签订全球首艘氨动力集装箱船订单;由海油工程青岛场地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于6月份完成海上安装,又一青岛制造的“大国重器”驶向深蓝。

在青岛这座海洋重镇里,集聚了全国30%的海洋高端人才、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领跑技术,数量与质量均领跑全国。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青岛市相继出台行动方案。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介绍,根据计划,青岛将力争通过3年努力,新增10多家海洋高端创新平台,突破100多项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引进200多名海洋高端创新人才,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前不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投入使用一套六自由度运动平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低噪声、高动态范围的电动振动实验台。“像这样的高端科研设备,我们有百余台(套)。多年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不少海洋勘探开发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促进了多项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资源勘探领域的关键技术成果落户青岛,助推了青岛持续放大海洋装备产业优势。”中国石油大学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平发说。

在聚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青岛市还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总投资11亿元的清原海洋生物基因编辑研发及应用项目开工建设;率先出台《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海洋领域AI大模型——“瀚海星云”和“问海”。

布局未来,不忘着眼当下,通过不断提质升级,青岛市传统海洋优势产业“底盘”日益稳固。今年前三季度,青岛渔业产值、产量实现双丰收;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约5.47亿吨,同比增长4.7%。

“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我们重点发力港口基础设施扩能、港口辐射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子木说,下一步,青岛将加紧港口重大项目的谋划工作,全力保障港口重点项目尽早落地见效。持续增航线、拓中转、强枢纽,打造沿黄流域最重要、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口。通过推动港口航运全方位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经济日报记者 刘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