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连假扫墓或春游 遵循四点以防被蛇咬伤
林柏蓁医师说明被毒蛇咬伤,根据毒性不同,各有其专属血清。(台北慈济医院提供)
即将迎来清明儿童连假,不少民众会前往山区扫墓,或是利用假期外出郊游踏青、野宿露营。对此,台北慈济医院急诊部林柏蓁医师表示,台湾气候温暖潮湿,适合蛇类生长繁殖,3、4月气温回升又逢清明春雨,正是蛇类结束冬眠开始活动的时期,提醒民众从事野外活动时,须慎防毒蛇咬伤。
台湾常见的六大毒蛇咬伤中毒,依其毒性可分为出血性、神经性及混合性三类。毒蛇咬伤症状严重程度会因毒性强度,注入人体毒液量及咬伤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出血性毒蛇咬伤,如:赤尾青竹丝、龟壳花、百步蛇,轻则咬伤处瘀血、肿胀、起水泡或血泡,重则引发肌肉组织坏死,肾衰竭,凝血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症,腔室症候群等致命并发症;而神经性毒蛇咬伤,如:雨伞节、眼镜蛇,轻则造成恶心、呕吐、腹泻及肢体麻木感等症状,甚而引发眼睑下垂、复视、视力模糊、口齿不清、流涎等全身肌肉麻痹瘫痪症状,严重恐致意识不清昏迷、呼吸衰竭,进而死亡。
混合性毒蛇咬伤,如:锁链蛇,则兼具出血性及神经性毒性。林柏蓁医师指出:「不同毒蛇各有其专属血清,可治疗这些不慎被咬伤的患者,减缓伤害,大幅降低过去须手术清创,截肢,并发重症或死亡的比例。因此,若不慎被蛇咬伤时须保持镇定,认清蛇的特征(外型、颜色、花纹),最好用手机拍照,有利医师识别蛇种,对症下药。」
除了牢记蛇的外观外,第一时间的紧急处置也相当重要,包括:预先脱下手表、戒指等束缚物,以防肢体肿胀后压迫造成坏死;以清水或生理食盐水冲洗伤口;避免跑动,过多的动作会促进循环加速蛇毒扩散;同时,尽可能保持患肢低于心脏,减少毒液回流心脏。林柏蓁医师强调,被蛇咬伤处理方式有别于一般伤口,错误的处置不只没有帮助,甚至可能加剧病情,如:冰敷、使用止血带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肢体缺血风险;擡高患肢则会加速毒液扩散回流心脏。此外,切开伤口、用嘴吸出毒液、涂抹尿液、喝酒止痛等,都是常见的错误观念。
紧急处置后应尽速就医接受血清治疗,送医前可先与医疗院所确认是否有血清库存,避免后续需耗时转诊延误治疗。林柏蓁医师表示,除尽速施打毒蛇血清治疗外,急诊就医仍首重于咬伤病人生命征象的维系、伤口处理、破伤风疫苗施打、疼痛控制,血液检查,以及后续监测伤口与症状的变化。最后他呼吁,预防仍胜于治疗,连假期间野外活动机会多,无论上山扫墓还是前往郊区游玩都应遵循下列四点,做好自我防护措施,以防蛇咬。
1. 避免裸露:穿着长袖衣物及长靴,尽可能包覆全身,避免赤脚、拖鞋,减少蛇咬机会。
2. 打草惊蛇:进入草丛时先以手杖或木棍拨动,打草惊蛇。
3. 提高警觉:蛇类喜于夜间、清晨及雨后出没,若于这些时间出入山林,须增加照明并提高警觉。
4. 留意栖地:树上、草堆、岩洞、阴湿处皆可能为蛇的栖息地,故须避免赤手伸入草堆、树洞或搬动石块。另外,多数毒蛇擅长游泳,民众涉水时也应小心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