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大突破 中山大学研发获五大世界级发明奖
中山大学教授陈军互27日指出,目前全球主要的技术瓶颈,在于如何达到高电流、大规模地进行水电解产生氢气,现今技术大多只能达到电流密度10-500(mA cm-2)。
陈军互表示,他与研究生黄柏壬、陈文泰、许婉筠及许峻承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高附着力析氧反应催化剂,可克服高电流运作下,造成的催化剂剥离,进而达到元件能在5000(mA cm-2)下持续运作,大大提升至目前标准的10至500倍。其他整体效能也优于目前欧洲商用机型。
他说,「水电解技术将来会朝向大电流体系,才能供给足够量的氢气,来支持中和碳排放以及能源储存的需求」,而中山大学团队的独特ARD技术(Acidic Redox-assisted Deposition,译名:酸性氧化还原辅助沉积法),能以卷送的方式,大量生产高附着力的关键催化剂,化学成份上,使用一般常见金属元素,不需仰赖地壳含量低的贵金属,使氢气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让本技术更贴近未来的商转需求。
此外,现今5G通讯到下一代电子元件,仰赖不断地高解像化及高密度化的金属线路技术,现今网版印刷制程以大约100微米为解析度极限,无法满足当代40微米以下线宽/线距的解析度要求。
陈军互教授带领研究生谢佳君、周湙程及汤崴任,与勤凯科技公司进行产学合作,成功开发光学微影银浆。此银浆仅需涂布、曝光、显影三步骤,即可快速地生产高解析金属线路图样。
该技术相较于传统制程,解析度可大幅提高线宽5微米/线距13微米的最佳解析度。该项技术也同时获得2021美国科学暨发明展银牌奖、2021国际华沙发明展银牌奖,及科技部未来科技奖展示的肯定。
陈军互表示,未来将与团队持续推动这两项技术的实用化,并透过技术转移与专利授权等方式,偕同台湾产官学研单位,持续推高技术门槛,让台湾的未来能在绿能科技上自主,期待中山大学成为绿能发展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