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地热电厂隔30年重启 幕后钻井四兄弟曝光

大哥林伯修、老二林伯原、老三林伯聪跟老四林伯耕(由左至右),各有专精、各司其职,努力壮大钻井事业。(摄影者/骆裕隆)

11月23日,清晨气温骤降,宜兰大同乡清水地热园区的天空,正落着细雨,伴随雾气与白烟,一辆辆载着副总统赖清德、经济部次长曾文生等中央与地方官员的黑头车驶入园区,让平常只有观光客泡脚、煮蛋的景点,顿时冠盖云集。

台湾无矿、无石油

凿井工程师被视为低阶黑手

他们所为何来?相隔30年,宜兰清水地热发电厂,当天再度正式商转──它的装置容量达4.2MW(百万瓦),每小时发电量可达3150度,能供应约1万户小家庭用电,约等同三星、大同乡的家户用电量。

而且,它还不排碳、不受天气影响、能24小时稳定发电。这对设定能源转型、净零碳排目标的台湾来说,地热发电量目前虽小,却很实在。商转典礼上,赖清德盛赞它是台湾「迈向净零排放的关键1步」,曾文生宣示地热发电是政府继光电、风电后,力推的第三个重点项目。

根据评估,全国的深浅层地热发电潜能约达320亿瓦,等同于11.7座核四厂的规模。

这么有潜力、不必仰赖进口的自主能源,却因为缺乏地热专法、清水旧厂的失败经验,加上前期开发风险与成本高,过去30年来,少人闻问。如今,真正促成清水电厂再度商转的关键推手,也并非宣示要力推地热发电的政府,而是当天默默坐在台下的结元能源开发公司总经理林伯修,与后期提供资金与庞大行政资源的将捷集团父子林长勋、林嵩烈。

「这里能发电,真的要靠『修董』的坚持!」林嵩烈把功劳全归给林伯修。为了评估清水发电潜力,林伯修从台北独自搬到清水电厂宿舍,苦守了15年。

钻井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在欧美,钻井工程师是石油工业中薪水最高的工作之一,年薪10万美元起跳。但在台湾,因为无矿、无石油可挖,凿井挖洞,只被视为低阶的黑手。

但林伯修家族2代钻井,已逾半世纪。林家四兄弟的父亲林德钦,是1950年代末、台湾最早的1批凿井技师,一开始专做公共工程如新生高架桥的地基、捷运山洞⋯⋯,后来换兄弟们接棒。

「罪魁祸首原本只有我1个,一开始只有我跟在父亲身边学习,后来我就把弟弟1个1个拉进来⋯⋯,」林伯修是家中老大,身型最瘦高,接受商周专访中时,他边说话,边望向身旁的3个弟弟。

「刚开始出来做,人家听到都会笑,你怎么去做这种行业?这是夕阳工业吧?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你挖水井干嘛?」原本在中研院研究奈米生物学的老幺林伯耕接话,「他们不懂,我们不是钻1百公尺的浅井,而是钻到千公尺,这是很前端的技术啊!」

四兄弟身型不一,专精领域不同,却有共通特点——声音很低、表情很酷,说起钻井,眼神就发亮。他们都不想父亲的钻井事业真的变成夕阳产业。

林伯修与老三林伯聪最懂现场、工程、整合设备技术,能把进口的钻井机械调整成适合在地的设备;老二林伯原原本是华航维修飞机的机械员,加入团队后,将公司营运、行政制度、资讯系统化;老四林伯耕最晚加入,但他擅长科研调查、专案管理,刚好能补足公司缺少的研发能量。

四兄弟让家族的钻井事业,从1950、60年代专做公共工程、深水井,到80、90年代观光兴起,主攻温泉井,一路钻到现在的地热井与地质科研探勘;钻掘深度,从百公尺、千公尺,扩展到3千公尺。

四兄弟就爱挑战高难度

要证明钻井不是夕阳产业

钻井的竞争门槛,得靠案件数与钻井深度来累积。四兄弟井越钻越深、经验累积越多,同业技术就落后他们越远,让他们成为国内最专业的钻井团队之一。之所以能承接清水地热电厂案,就是因为过去累积了比同行更多的经验值、整合机械设备的能力,以及他们老爱挑战难度高的案子。

众多知名企业如友达光电、桂格食品、光泉、黑松等的工厂地下水工程,都由他们施作;921大地震后,台湾首次突破公里级钻井深度的「车笼埔断层深井钻探计划」,乃至台电近期先进的二氧化碳封存计划,也都是四兄弟的成绩。

但,要发展地热发电,只有技术与专业,还不足以成事;因为电厂开发的前期投资成本极高。如清水地热发电厂,曾历经2次招标,第一次得标厂商因资金不足而解约,第二次,因台汽电、将捷集团加上林伯修团队,才让技术与资金终于到位,前后耗费近4年、斥资近8亿元打造。

钻地热井的工程成本价格,1公尺单价是3、4万起跳,当深度破千公尺时,成本、设备与物料更是2倍以上。

「跟光电、风电比,风险跟投资成本是N倍起跳,」林伯修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钻下去要面对的(地层状况)是什么?可能是高温、破碎带,或者从来没有遇过的状况,千变万化!」

永远不知道钻下去有什么

能换得稳定绿能他们愿意赌

尤其,钻第一洞的人,风险永远最高。

「风险很高,可是换1个角度想,如果我们累积了这样的技术跟经验,未来可以换得稳定的绿能,对我们是值得的,对台湾很值得,对我们的营收获利,也会缓解过来。」林伯修说。

为了这个未来,四兄弟用原先靠钻温泉井、水井有稳定获利的公司丰宇绿能,持续养了成立13年来还没赚进一分钱的地热公司结元。四兄弟把眼光放很远,宁可挑比较难的路走,是因为父亲的家训,「遇到了,就要负责到底,面对问题,就解决问题,这是父亲教我们的。」林伯修说。

他们也想让人知道,钻井事业,不是低阶的黑手工作。

「以前都会觉得,钻井,都是在开采、破坏资源,还会造成地层下陷⋯⋯,」林伯耕说,但这几年,因为地热发电、碳封存工程,让他们感觉很不一样,「我们不再是开发破坏者了,而是在做对环境、地球友善的事!」

商业周刊17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