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现代农业“进阶之路”
在清城区飞来峡镇江埗村,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成功将数百亩土地唤醒。目前已形成夏有莲花、秋有稻田、冬有油菜花的整片田园风光。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清远持续擦亮“清字号”农业品牌,连州菜心等清远农业知名品牌“出圈”。
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清远大力推动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丝苗米、麻竹笋等打造五大百亿产值产业。梁素雅摄
随着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的逐步推进,清远农业如何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成为关注问题。图为清远麻鸡屠宰生产线。
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稻谷飘香,清远田间地头一派夏收开镰的忙碌景象。梁素雅摄
■清远大视野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1.03亿元,同比增长8.4%”,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清远市农业生产运行良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远超第二、第三产业。
农村人口27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6%;耕地保有量438.73万亩,排在全省第二位……地处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圈层的清远,立足产业强市,近年来着力打造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果盘子”“茶罐子”,“3+3+X”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发展走上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着眼未来,清远大力推动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丝苗米、麻竹笋等打造五大百亿产值产业,着力提升粮食的质量和附加值,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清远高标准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正当其时。”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认为,清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传统、有基础、有品牌,要立足推动城乡综合市场一体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找到打造特色百亿产业的实现路径。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随着产业兴旺蓝图在粤北大地徐徐展开,城乡融合发展的“清远探路”动能澎湃。
●南方日报记者魏金锋
焕新
从撂荒地到“致富田”
盛夏时节,稻谷飘香。清远田间地头一派夏收开镰的忙碌景象。
在清新区石潭镇的清远市丝苗米产业示范基地里,工人和收割机正在紧锣密鼓地收割和运输稻谷。该基地1200亩丝苗米近期迎来了首次收成。
“第一天开始收割出动了6台收割机,一天大概可以收割240亩,大概5天就可以收割完,总产量可以达到400吨至450吨。”清远市农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霍孟说。
这是清远市10个丝苗米产业集群示范基地之一。今年初,清远启动“连山丝苗米”产业集群建设,并以谋划发展丝苗米百亿级产业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清远市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今年6月,2022年广东省5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公布。其中,广东省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清远市)入选跨县集群产业园,这是清远市首个跨县集群产业园。
数据显示,目前清远全市水稻播种面积190多万亩,其中优质丝苗米种植面积约152万亩,占比80%,年产值约40亿元。
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着力点。在发展丝苗米产业中,清远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力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化、机械化耕种。
在清城区飞来峡镇龙埗村,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成功将数百亩土地唤醒。让从原来的只能种一造的“水淹地”,到一年四季均有收益的“淘金田”,形成夏有莲花、秋有稻田、冬有油菜花的整片田园风光。三造轮作、水旱结合的循环农业,还有利于土壤修复。
守住耕地红线是维护粮食安全的根基。近年来,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是清远实施“藏粮于地”的重要举措之一。2021年,清远实现复耕复种撂荒耕地14.26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昔日撂荒地变成“致富田”,不断激发着群众向撂荒地要效益的信心和动力。
迭代
从“看天吃饭”到无人农场
一只只骨肉均匀的清远麻鸡除去鸡毛后正挂在钢勾上,随着机械运转,由穿戴严密防护服及手套工人包装成盒,随后半成品被运输进入“速冻先锋”隧道式速冻机,进入冷链运输环节。
这有序规整的一幕发生在清远麻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这里,通过高度机械化的运作、科技力量的加持,每小时有3000只鸡登上屠宰生产线,场内独栋冷库仓储能力达1500吨,满产年屠宰量达1500万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的逐步推进,清远农业如何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成为关注问题。
在清远英德英九庄园生产车间里,身着白色无菌服的技术人员在触控面板上设定好参数,机器就能完成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红茶加工工序。
英九庄园副总经理黄文定介绍,与科研团队合作完善现代茶叶加工技术集成中心——中央智能茶厂,实现数字化精准控制和标准化、规模化加工,同时打造“‘1+N’+家庭农场”产业联合体模式,推动英德红茶产业向标准化转型升级。
农机更给力,种地更省力。今年7月,位于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江埗村的粤北首个“花稻花”无人农场早稻开机收割。100亩金灿灿的稻田在新型收割机和运粮车的协同作业下,割稻、脱粒、吐秆、装运“一条龙”完成水稻收割全过程。
清远把“引进农业专家”与“培养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探索以“大专家”带动“土专家”的“清远经验”。通过农业牵手院士专家,清远农业现代化逐渐升温。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如今不少农户已成为使用农机的一把好手。
从“面朝黄土”到农机满地跑,从“看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以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引领,田间地头激荡的科技动能正在转化为增产丰收的喜悦。
集聚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出击
6月,麻竹笋丰产期。在清远英德,漫山遍野的竹林郁郁葱葱,一棵棵麻竹笋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等待农户前来采摘。
麻竹笋有“剥衣黄金”之称,产自清远而风靡海外。近3年,清远地区出口麻竹笋及其制品1083批次,重量超1.7万吨。据介绍,日本市场上超五成竹笋来自清远,其中笋干产品市场占比达95%以上。
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大市,清远农业资源丰富。“十三五”期间,清远农业“3个三工程”(深入实施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工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但是,要把农业区域资源优势、要素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清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清远市委、市政府立足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行动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在连山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区,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生产线各道工序快速运转,一箱箱打包好的丝苗米准备运往大湾区城市。
“该产业园的建设促进了连山丝苗米的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几大要素的相互融合,实现产业各环节紧密相扣,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丝苗米产业融合发展。”连山民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谭裕林表示。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农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清远拥有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辐射带动65个乡镇,联农带农超15万户。
按照部署,清远将用好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园平台,推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对集中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引进并借助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运营、销售、资本等力量,带动清远市农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和管理方式的提档升级、聚集效应不断激发,清远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发展优势更加显现。
品牌
从“山货”到“尖货”
一个有知名度、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往往能够衍生孵化出整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背后蕴含的是历史沿革、自然生态、人文习俗、著名人物、乡愁情怀。”清远市农业品牌促进会会长邱志勇认为,打“文化牌”就是打“差异化”。
近年来,清远持续擦亮“清字号”农业品牌,建立“清远农家”区域公用品牌体系,着力培养一批县级优秀农产品品牌和一大批农业企业品牌,英德红茶、连州菜心等清远农业知名品牌“出圈”,“清字号”农产品开始走进大湾区城市千家万户餐桌。
但问题同样存在。如在茶、笋等农业发展中,品牌引领效应不强,传播与推广不到位。虽然部分农产品已取得品牌商标,但设计单调、内涵不足、缺乏宣传推广,农产品品牌优势未能转化为价格优势等。
打响“清字号”农产品品牌,清远志在必得。
清远提出,多措并举开辟销售渠道,深入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五大农业产业品牌营销,用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平台,让清远优质农产品抢占湾区大市场乃至海外市场。
今年4月,就区域品牌打造规划,清远引入深圳专业团队,计划发挥设计赋能优势,形成清远城市品牌形象和农产品品牌形象矩阵,加强品牌营销策划宣传推广。
为聚力纳智加快转型升级。连日来,清远市政府分别召开清远鸡、麻竹笋等多场产业专题研讨会,研究产业发展有效路径。邀请相关县(市、区)、市直部门、企业代表、专家代表围绕产业发展进行研讨,在业内引起热议
下一步,清远计划还在广州、深圳等地开设清远农产品品牌展示体验店;建立农产品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强化质量追溯体系;深化“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产地和销地两个市场、两个营销队伍建设等。
强化区域品牌产品建设赋能,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问题,不断擦亮这把强企富民的“金钥匙”,助力跨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记者观察
念好“产业经”
走好振兴路
通过产业引领、科技支撑、文化赋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在成为清远发展“新常态”。
随着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粮食从单一生产到产加销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农业越来越有奔头,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丢荒的地复耕复种后收成不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在清远英德石灰铺镇石灰村下排组,石灰村委负责人指着正在田里忙着翻土、锄草的村民说。
去年6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下排组将130多亩相对集中连片且撂荒2年以上的耕地,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收回,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经营权。引进农村合作社代耕代种模式,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乡村蝶变不断上演。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清新区下迳村以土地为突破口,成立清远市首个股份经济合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盘活整合2600平方米宅基地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小华山休闲度假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由1.9万元增至500多万元。“村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个改革让我们更加有干劲。”领到股权证的下迳村村民邹东海说。
——园区变景区,农房变民宿,美丽乡村华丽转身。
产业提升带动乡村建设全面升级。来到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淡地村小组,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临水而立的原生态精品民宿群落。淡地村整合30亩闲置宅基地和40户旧农房用于发展乡村民宿,为村集体每年带来土地红利收入12万元,实现了“空心村”到“网红旅游度假村”的华丽转身,“短板”正不断变成“潜力板”。
“米袋子”沉甸甸,“菜篮子”“水缸子”“果盘子”“茶罐子”满满当当。迈向新征程,清远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念好“产业经”,走好振兴路,粤北大地响起奋进号角,新的“赶考”路上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