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考GRE,我拿到MIT和Princeton录取
背景介绍
GPA:3.76
TOEFL: 103 (R: 29 L: 24 S: 23 W: 27)
本科专业:化学
申请专业:理论与计算化学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录取结果:MIT Chem、Princeton Chem、Uchicago Chem
关于课程与GPA
因为我申请的是理论方向,所以硬核课程是避免不了的。除了化学学院的专业课、中级课程和本研合上课程之外,我也还额外修了很多物理学院、数学学院的必修课。在保证GPA的情况下,个人经验是少选水课,留出更多的时间有效地投入在其他的地方(比如文书或科研)。在学习这些课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很差的课程。比如,我选修物理学院的理论力学A时,总成绩只有78分,但也没有影响到最终的申请。
申请时,学校招生委员会会综合考量你选修的课程,并且会着重关注专业课和选修的雨本专业相关的课程。通选课程分数较低对申请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当总体GPA不高时,一定要保证与申请方向相关的课程有较好的成绩。另外,选修本专业的高级课程也会成为一个加分项。
大部分同学在大二下学期、大三上学期开始接触科研环境,因此大一到大二上学期是打实GPA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你几乎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在课程上,更容易刷出高分。而接触科研之后,课程投入时间会被挤占,刷高分会占用很大的精力。此时一半只要稳住GPA即可。
GPA虽然重要,但不是申请的决定性因素。录取情况并不是严格按照GPA高低排序的,在GPA“看得过去”的时候,招生组更可能看中科研和推荐信情况。
针对理论方向,打好理论基础对日后科研的展开有很大帮助。没有统计力学基础,或者量化知识一团遭,很可能导致日后看不懂文献,还要再回头补课上落下的东西,这是非常低效的。
关于科研
科研是实际地体现在文书上的事情,因此科研的丰富程度与科研产出是十分重要的,它会决定了最终文书的充实性。
丰富科研经历的过程有多种,可以多个弱相关的课题,也可以是一个研究方法做到底。我的科研经历属于后一种方式,这样的好处是科研经历比较有深度。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最终构造了四段经历,但实际上这四段经历都是围绕一个方法展开的。在一条主线上,你可以把发展理论写成一段,找几个体系实际应用写成几段,方法工作流的工程化、优化等等写成一段。虽然是同一个工作,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分别构成了文书的不同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没有捷径可循,它不能“考前突击”。科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且有时候即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最后的结果也不一定好。所以从事科研要有沉稳的心态,不要着急,同时也坦然的面对科研上的失败,实验失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从失败中总结,并且能落实到科研经历书写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选题似乎比较重要。所以大家在投入科研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充分与科研导师沟通,在选择课题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要和导师了解协商这一课题的产出情况。不同学科的产出周期是不同的,而海外申请的时间相对紧张,大家要自己权衡科研产出与课题进展。
那什么可以算作产出呢?最实在的是论文;其次是产品产出,比如课题组产出的专利、课题组上线的软件、你参与的学术报告(conference\senior\poster)等。如果实在没有实际的成果,大家也要有简洁明确的实验总结。不要把科研当作取经一样做成流水账。如果你长时间没有产出的感觉,也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课题难度本身的限制,这时要多于导师沟通,改变科研思路或者及时更换课题。和师兄、导师沟通非常重要。一个靠谱的师兄也很重要,如果带你的师兄比较摸鱼,你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找到问题后主动寻求帮助,无论是找导师还是找课题组的别的同学;另一种就是直接找导师更换课题或者换一个师兄带你(脸皮可以厚一些),切忌闭门造车!
最后是培养科研视野,在科研过程中,你不仅要对自己所做的东西精通,也要对整个领域有一个大概认识,对不同方法有大概了解。了解领域内有哪些比较强的课题组,他们在做什么等等。这些了解渠道可以是每周读文献,看微信推送等,有时你甚至可以只看摘要。新的idea非常有利于自己课题的发展。也能为你和国外教授Meeting的时候提供足够的科研背景知识并帮助你phd选题。
总之,科研是需要兴趣、热情和投入,没有捷径可循。
关于海外科研
我个人经验是:科研产出>海外经历。如果在本校能够保证产出,那么没有必要进行海外科研。海外科研只是一个加分项,但不是必要条件。大多数情况下海外科研是为了一封海外老板的推荐信。
另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实验组可能不再招收海外学生。需要大家主动联系和协商。理论组和部分实验组可以提供远程科研的机会。当大家决定要海外科研时,建议在寒假期间与国外导师联系,同时提供准备好的CV。
关于英语成绩
英语测试在美国高校的申请中属于通过性测试,只要达到要求即可通过,不需要刷分。一般来说,TOEFL大于100分(各小项大于22分)就已经满足绝大部分学校的要求了。
因为申请季(九月~十二月)十分繁忙,因此十分建议大家在九月份之前完成英语测试。又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考场可能会取消考试,因此准备考试的时间也是越早越好,不可拖延。
TOEFL考试并不难,但也需要至少两三周的时间准备。同时考虑到大家学期中学业繁忙,出入校不方便,因此也十分建议大家利用假期时间集中复习完成英语标化考试。如果感觉自己的英语基础薄弱(尤其是口语和听力),更要从长计议。复习方式可以是多刷TPO模拟,对于听力来说,可以1.25~1.5倍速播放提高听力能力并且节约时间。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学校不再要求GRE成绩,因此我并没有考GRE。
关于推荐信
虽然招生这件事需要尽可能的公平,但是教授们的connection还是很重要的。对于国内的导师来说,平时要多交流沟通,让导师尽可能的了解你,多交流一些科研上的细节或者新的科研思路,这样他在推荐信的时候能够有材料可写,说服力更强。对于国外的导师,现在更多的是远程meeting,你即便跟他做了科研,可能期间也见不了几次面,所以你也要主动的和他约时间交流。
在作用上来说,科研推荐信>课程推荐信。在能力范围内丰富科研经历,同时主动和课题外的导师交流。比如你的相关工作与国外某学校教授相关,你完全可以通过email和他或者相关文章作者交流想法。建立广泛的connection,对推荐信和未来选择PhD课题都很有帮助。
美国学校一般都会要求三封推荐信,因此建议大家提早考虑推荐信的人选。为了防止老师临时有事等情况,可以提前和多余三位老师打好招呼。切忌临近DDL再找老师要推荐信(这样可能会有黑推)!
关于 世毕盟
非常感谢我在世毕盟的mentor(MIT博士)在申请过程中对我的帮助。在找暑研的过程中,mentor提供了很多潜在的科研方向与教授信息,也对科研方向给出了一些建议。在申请的时间规划上,mentor提供了阶段性的总结和计划制定,让我对申请的各个阶段都有清晰的目标感。最终文书的书写上,mentor也能对科研问题给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同时用英语帮助我组织语言段落,最终一起完成了文书的书写工作。申请过程中,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也在不断督促我完成申请任务,对于我这种拖延症患者帮助巨大。
总而言之,申请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其中,与导师和学长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对你的科研能力的一个评估,也是对你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的锻炼,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在申请路上不断坚持,最终取得好的申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