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健康恶化 竟然跟「食物原味变淡」大有关系

味道食物产量而递减的稀释效应。(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为了让食物能大量生产卖相诱人人类改变了种植与养殖的技术,但也因此让食物的营养消失,味道被稀释。于是,我们用「加味」解决「无味」,「添加物的味道」变成了「食物的滋味」。写作《美味陷阱》一书的作者马克.史盖兹克,检视人类逐年健康状况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重要的论证: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节节攀升,原因不在于摄取过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或其他特定营养素,而是人们渴望尝到的味道与所需营养之间,发生越来越巨大的断层,太习惯把「人工假味道」当成真正的美味。以下是重点书摘

你吃的每种食品都或多或少添加了化学调味料,那些本来单独吃就会很美味的食物,已经失去自己当主角时的特质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加到食物的调味料,已经像是我们加到多力多滋玉米片里那般越来越多?有个众所周知的答案是:我们终于摆脱了单调无聊口粮的束缚。

人类喜欢来自食物的刺激,即使对身体会造成小小的伤害也不在乎。原本只吃肉类马铃薯的祖先辈,如果他们知道有杜卡香料、斯拉差香甜辣椒酱(sriracha)和咖哩这些调味料,一定也会把每种都各放一罐到香料柜中。

有些人会认为这是种「接受文化薰陶」的进步,因为早期的烹调缺乏艺术性,但这是错误的想法。人们喜欢香料,他们也使用香料,但不是每道菜都需要添加。传奇的义大利食谱作者贺桑则说:「过量使用香草只会走到死胡同。」「大蒜应该是用来增进味道,而不是要盖过其他的味道。」

食品公司需要一直用大量的香料,来瞄准我们特殊的味道受器是有原因的:因为就是「我们」自己要这些公司这样做。现在所有食物都不一样了,味道和营养都被稀释了。这个理由也才能解释,为何食品工业在一开始会把调味化合物加到人造奶油中,让它吃起来像是奶油。

但是,现在食品工业可是把调味化合物加到真的奶油中。那么,奶油又是如何变成新的人造奶油呢?答案就是「味道稀释法」。

在一九四八年,每头乳牛每天平均只会生产约八公斤的牛奶,牠们大部分的时间户外吃草,然后便便在美丽的绿色草地上,在冬天时有许多干草可食用。

现在,一般的乳牛过着如同肉鸡般的生活,挤在只有停机坪那么大的农舍中,吃着源源不绝的玉米、大豆粗饲料。每头乳牛现在每天能够生产超过三十五公斤的牛奶,顶级荷斯顿乳牛最高每天甚至可以生产一百公斤的牛奶,跟一九四八年的平均产量相比,整整提升了十二倍之多。也就是说,现在的牛乳已经如同现代的鸡肉番茄那般平淡如水。

牛奶被稀释了,这是几乎所有的草莓优格都含有「天然调味料」(当然,还有一大堆糖)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一九四八年加州每年能够长出一磅草莓的土地,现在能够生产出五磅半。

跟一九四八年相比,美国现在一般农田的稻米产量提升了三倍多,玉米则是四倍,马铃薯是三倍,小麦是两倍半,大豆则是两倍。母鸡产蛋量亦倍增;猪只长为成猪的养殖时间少了二十五%,但是体重增加了二十五%;当肉牛的年龄还只是当年的一半时,产肉量就提高了六成。我们一直从相同大小的土地上压榨出更多食物,付出的代价就是味道变淡了。

作者简介/马克‧史盖兹克Mark Schatzker,美食记者,曾入围有「美食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新闻奖(James Beard journalism award),着有《全球顶级牛排纪行》。作品刊载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旅游者》杂志及《美国最佳旅游文摘》。于加拿大广播公司专栏节目,也常为《环球邮报》、《彭博追击》撰文写稿。现居多伦多。(编辑梁惠明

《美味陷阱》/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