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发布重要数据!
12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及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7.1%,环比下滑0.4个百分点。信贷方面,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7.7%。社融方面,2024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24万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5.6万亿元,同比增长7.8%。
近期中央出台化债组合拳,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额度,并从2024年起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11月是隐性债务置换“大月”,业内人士普遍指出,地方化债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了11月金融数据。
1
M1降幅环比收窄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11月末M2环比增速再度下滑。与此同时,狭义货币(M1)余额65.09万亿元,同比下降3.7%,降幅较10月进一步收窄。
“11月M2增速小幅回落,但总体保持稳定。”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点评认为,一方面,11月股票市场交投热度不减,沪深两市成交金额日均1.93万亿元,仅略低于10月的1.98万亿元,证券公司第三方保证金对M2继续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受11月政府债发行大幅提速,11月财政存款新增1400亿元,同比大幅多增4693亿元,对M2形成拖累。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分析指出,尽管11月企业存款同比多增,不过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都同比少增,尤其是非银存款受高基数影响同比大幅少增约1.39万亿元,加上财政存款同比多增,这些因素对M2形成拖累。
对于M1降幅收窄的原因,温彬表示,11月房地产销售维持一定活跃度,居民购房需求进一步释放,带动部分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转移。同时,11月隐性债务置换推进,也带动了政府存款向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转移。此外,去年同期M1基数较低,这也是支撑因素。
从后续走势看,浙商证券宏观研究李超团队提出,未来M1走势仍将受到财政支持力度和居民消费修复强度的影响。“预计财政支撑具备持续性,2025年人民银行调整M1口径,也有助于平滑1月春节效应的影响。”
2
居民中长期贷款实现同比增长
贷款方面,11月人民币贷款余额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研报中指出,11月政府债合计净融资1.8万亿元,其中用于存量债务置换的地方专项债净增1.2万亿元。伴随相关资金拨付,将对保债计划、信托非标、银行贷款等存量高息债务形成置换,进而对11、12月信贷读数形成一定拖累。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表示,11月新增信贷继续处于同比少增状态,主要源于地方化债政策加力后,城投平台偿还了存量贷款,这使得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少增。另外,当月不良贷款大规模核销也对信贷增长产生类似影响。“剔除这两项因素,11月新增贷款数据不弱。”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及项目数均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未偿本息达到826.2亿元,同比增长60.83%;项目数较上年同期增加101单至288单。
值得关注的是,11月信贷结构中,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实现了正增长。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说明前期出台的一系列地产支持政策正进一步发力显效,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有效带动居民中长贷多增,个人房贷提前还款现象也在明显减少。
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10月、11月全国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两个月同比环比双增长,一线城市带动二线三线城市商品房成交增长。
3
政府债、企业债力撑社融
社融方面,2024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24万亿元。其中,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约为2.34万亿元。
从结构上看,王青指出,11月社融同比延续少增,主要受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拖累。不过当月债券融资实现较大幅度多增,对社融形成有力支撑,其中,受地方政府化债力度及速度加快影响,11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1589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1040亿元。此外,11月表外票据融资同比多增707亿元,也对社融整体表现有所支撑。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分析认为,11月政府债券融资规模虽然较大,但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影响,同比多增规模有限。与此同时,企业债券净融资实现同比多增,这可能与流动性宽松、债券收益率下行带来的提振作用有关。后续来看,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政策基调,预计明年广义财政赤字或较今年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明年政府债券融资或将继续保持高位,并对社会融资形成一定支撑。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目前国内经济处于复苏阶段,国内继续加大生产供给端支持,稳定就业、促进居民增收的同时,需要继续加大稳楼市股市力度。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明年国内宏观政策有望适度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经济稳步恢复,并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