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典動畫指南》:西方影迷視角下的日本動畫史

《日本经典动画指南》的两位作者是英国影评人和策展人,同时也是Podcast节目「吉卜力图书馆」(Ghibliotheque)的主持人。作为资深影迷,他们关心为大银幕制作的原创电影,也以此为选取标准,虽然漫画改编的电视动画才是产业的核心利益。 图/《日本经典动画指南》

任何一本冠上「日本动画指南」名称的书籍,必然会受到读者的指指点点──果然有这部作品!但为什么没有那部作品?在笔者看来,重点在于谁来选取、选取标准是什么?这样的标准是否可增进我们对日本动画的理解?

谁是下一个宫崎骏?

《日本经典动画指南》的两位作者是英国影评人和策展人,同时也是Podcast节目「吉卜力图书馆」(Ghibliotheque)的主持人。他们深受吉卜力动画的影响,开始大量接触日本动画,他们的上一本书《吉卜力电影完全指南》在2022年与台湾读者见面。在上一本书中,两人专注于吉卜力作品,除了介绍作品的创作脉络,也对作品进行深入评论。这本《日本经典动画指南》以相同模式,从战后日本动画作品中选出30部,并加以讨论。两本书同样是作者深入日本田野,对导演乃至动画从业人员进行访谈。此外,日本非常重视版权,两本作品都透过繁复的联系取得电影海报、剧照的授权,这使得作品更加生动,也更具收藏价值。

在本书的前言中,两人直接点出选取标准:作为资深影迷,他们关心为大银幕制作的原创电影,也以此为选取标准,虽然漫画改编的电视动画才是产业的核心利益。

要如何贯穿两人所选取的30部作品?书中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可作为深入思考的轴线:「这是一个困扰动画界一整个世代的问题:谁是下一个宫崎骏?」我们或许可以宫崎骏为基准,来谈论日本动画的变化。1941年出生的宫崎骏,在中学三年级时看了《白蛇传》(本书选的第一部作品)之后,就开始对动画感兴趣。1962年他进入东映动画,自此开始一辈子的动画人生。1963年是日本动画史的转捩点。战后是「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巅峰时刻,他自小受迪士尼的影响,怀抱着动画之梦,这年虫制作所推出的日本首部电视动画《原子小金刚》上映了。也在这年,宫崎骏认识高畑勲,两人的相识为日后日本动画的巨变埋下伏笔。宫崎骏在动画界浸淫多年之后,开始批判手冢治虫式的动画──一味模仿迪士尼,而且画面动得不够快。

1985年吉卜力成立之后,宫崎骏的作品逐渐绽放光彩,在1990年代中期更走向巅峰。与此同时,日本动画界群雄并起、竞争激烈。1988年大友克洋的《阿基拉》问世之后,曾有评论家说「日本动画的世界观分为大友克洋之前与之后」,简言之,这是对大友克洋动画世界的盛赞!1995年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问世之后,也是一世披靡,在全世界都有粉丝。有趣的是,就像宫崎骏对前辈手冢治虫的批判,押井守也对大他十岁的宫崎骏提出批判──他的画工还可以,但导演就不行。

新海诚的明亮电影

后辈对前辈的批判,不应该仅仅视为口水战或八卦,应该将之视为日本动画界的典范竞争。「谁会是下一个宫崎骏?」这样的问题也该从这个视角出发。

2021年,日本动画评论者渡边大辅在《明亮的电影、幽暗的电影:二十一世纪的银幕革命》(明るい映画、暗い映画-21世纪のスクリーン革命)一书中提出一个有趣的概念:明亮的电影。所谓明亮的电影,是指色调较为鲜艳的电影。前面谈到的美学竞争,是在动画的速度乃至叙事层面;然而,现在的美学表现已移转到色调革命。明亮电影的代表是新海诚。新海诚的电影画面总是给人细致饱满、光亮、时而逆光的真实感,关于新海诚电影的这个特征,本书作者也注意到了,并使用流畅的文笔加以描述。此外,新海诚的部分画面也像是IG美照(インスタ映え)。IG美照是年轻人文化的代表,可以看到电影大银幕与手机小萤幕的相互影响。

将这点延伸思考,也非常有趣。电影史的第一课,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电影放映,是电影史的起点。尽管爱迪生的放映系统在卢米埃兄弟之前,但爱迪生的系统仅供一人观看,而卢米埃的放映系统有观众的存在。亦即,观众的存在成为电影史起点的关键因素。然而,现在局面正好颠倒。愈来愈多人不会到电影院看大银幕,而是透过电脑或手机萤幕看电影,像是从卢米埃的集体观看回到爱迪生的个人观看。此外,年轻人对叙事时间的容忍度正在下降,未来的动画叙事是否会因此改变,值得关注。

总之,谁会是下个宫崎骏?与其讨论谁是接班人,不如讨论背后的媒介技术与美学表现的变化。

日本动画在全球的流通

两位作者以大银幕为标准选出30部作品,可以看出其影评出身的轨迹。字里行间也确实有这样的色彩,譬如谈《千年女优》时,电影中连结不同时空的关键是钥匙,作者以电影史中的经典──《大国民》(Citizen Kane)里的「玫瑰花蕾」及《枭巢喋血战》(The Maltese Falcon)中的「马尔他之鹰」──来做比喻。此外,书中也使用蒙太奇乃至电影镜头来加以分析讨论。

从电影研究的视角来谈动画,确实是目前的趋势。本书英文版2022年出版的前一年,近年屡有亮眼新作的日本年轻电影研究者北村匡平,在2021年出版的《24格的电影学:拆解影像表现》(24フレームの映画学-映像表现を解体する)当中,前半部从电影的文法──场面调度、剪接、音乐等──阐释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成濑巳喜男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到了最后的部分,北村也将日本动画纳入讨论。这是电影研究的作品中少见的情况,由此可知动画电影已进入电影研究的视野。不仅如此,北村甚至尝试将动画导演放在日本电影的座标中予以定位。例如,在日本电影史中,就画面表现来说,有一个对照组──画面相对静止的小津安二郎与善于表现动作的黑泽明,北村以此对照来讨论细田守的作品。其实前述的渡边大辅也有此尝试,他对新海诚受导演岩井俊二的影响进行阐释。

从电影研究的视角来看动画,确实可增加很多讨论的空间,也可提供另一种观看日本动画的方式。以本书为例,电影研究中有关于电影流通机制的讨论,即所谓的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存在着不同的流通管道,例如商业电影在院线上映,艺术电影则在艺术电影院放映;商业电影的最高殿堂是奥斯卡金像奖,艺术电影则是柏林、威尼斯与坎城等欧洲三大影展等差异。在本书中,作者提到好几个在日本卖座不佳,却在国外影展或录影带起死回生的例子,如《老人Z》、《攻壳机动队》、《星际牛仔:天国之门》等。这些例子让我们反思「日本」动画的成立,不能只着重日本动漫产业的神话,还必须考虑海外流通机制的支持。值得延伸思考的是,这些作品何以能跨越文化差异的藩篱,而这也是一个讨论「日本」动画全球化与在地化辩证的有趣话题。

作者提到好几个在日本卖座不佳,却在国外影展或录影带起死回生的例子:由左至右为《老人Z》、《攻壳机动队》、《星际牛仔:天国之门》。

值得关注的劳动问题!

最后,影视产业的劳动问题也值得关注。本书对每位导演的动画之路都有详细的介绍。基本上,他们大都从最基本的绘图开始,而后逐步走上导演之路。然而,在恶化的劳动环境下,许多年轻人的动画之梦是否会被迫中止?抑或,日本动画的生产体制是否能继续维持稳定的制作?

日本动画界的劳动问题,早在电视动画勃发的1960年代就曾出现。1960年代在东映工作的山口康男,他在2004年出版的《日本动画全史:日本动画领先世界的奇迹》(日本アニメ全史-世界を制した日本アニメ轨迹)中提到,步入电视时代之后,电视动画蓬勃发展,东映也加紧脚步制作电视动画。全力投入的结果却很吊诡:电视动画明明大受欢迎,但东映却赔钱。主要的原因在于电视动画以一周为单位,拚命加班制作,却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加班费导致制作成本过高,二是工作分配的方式让部分员工感觉不公平。结果是部分员工离开东映,自创工作室,因此对1970年代日本的动画生态带来冲击。

现今的问题是,基本上近十年来日本动画的市场规模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根据《动画产业报告2022》(アニメレポート2022),2021年更达到2兆7400亿日圆新高的规模。然而,近年来动画师的低薪资一直成为讨论的话题。一般来说,动画师是自由工作者,平均年薪在100万出头到330万日圆之间,20岁出头的动画师每个月大约只有9万日圆的薪资,几乎过着极贫困的生活。更何况动画师是自由工作者,健康保险与年金需要自理。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利于年轻人长久待在动画产业。

本书从1958年的《白蛇传》谈到2021年的《龙与雀斑公主》,在漫长60多年的时光里,媒介技术、表现形式乃至动画制作的体制与劳动问题不断演变。喜爱日本动画的朋友可以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两位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进而由历史的视野与影像内外的角度,延伸思考日本动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书中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可作为深入思考的轴线:「这是一个困扰动画界一整个世代的问题:谁是下一个宫崎骏?」 图/《苍鹭与少年》

《日本经典动画指南》

作者: Michael Leader, Jake Cunningham(Darren Byler)

译者: 李静怡

出版社:黑体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02

内容简介:知名Podcast节目「吉卜力图书馆」(Ghibliotheque)主持人杰克汉和麦可,继广受好评的《吉卜力电影完全指南》之后再次出击。这次的野心更大,他们揭开80年来日本动画风靡世界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探访日本动画产业的轨迹,分析这些动画的看点,并分享幕后制作的精彩故事。 现在,让我们回到吉卜力图书馆(Ghibliotheque),日本动画的想像没有边际,展现了宽阔的视野。从《阿基拉》、《攻壳机动队》和《你的名字》等票房大片,到晦涩冷门、未来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本书下笔深刻、具有启发性且研究详实,深入探索日本动画电影的神奇世界与艺术形式。书中也收录精彩的电影剧照和海报,不论是入门的动画迷或铁粉,都可翱翔在日本动画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