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撤台前 宝岛已饱受通货膨胀摧残
传记文学746期《一九四九年 惊涛骇浪的新台币》
货币,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每一枚货币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含量」,平实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就如同一页页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直接述说着岁月的沧桑,「新台币」亦是如此。
被日本努力打造成南进跳板、海运中继站的台湾,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受盟军无间断轰炸近一年,全岛已满目疮痍。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物价飞涨,台湾的通货膨胀已相当严重,当时一般人对「台湾光复」,多抱以正面态度迎接。
战后,日本在还握有台湾行政权的过渡时期,除了持续现地加速加印已不敷使用的无号码「台湾印刷券」外,分别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日及九月十五日,用飞行艇至少两次,运送总金额约六亿三千万元的钞票到台湾。据统计,日本殖民统治期使用的「台湾银行券」,在战争结束时,发行总额为十四亿三千三百一十九万元,表示战后仅这两次空运来台的纸币,就占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所发行总额的百分之四十四,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时任台湾总督府主计课长,后做过日本参议院议员、厚生大臣的日本近代政治家盐见俊二,在其著作《秘录:终战直后的台湾:私的终战日记》中,详述飞行艇于九月十日,从横滨矶子起飞、降落淡水河上,因飞行艇上满载纸币,押运中自己没有空位坐,长达十小时的飞行,只得坐卧在重达两公吨的钞票上。空运来台的钞票中,包括战后大量已在日本发行的大面额「武尊千圆券」。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接收台湾,本来计划由中央银行在台开设分行,发行「中央银行台湾流通券」,作为过渡时期货币,此计划后来作罢,虽决定停止印制「台湾银行券」,但仍允许继续流通。此时,「台湾银行券」发行总额已高达二十八亿九千七百八十七万日元,也就是说日本在还握有台湾行政权,短短两个半月的过渡空档期间,任其发行量爆增了十四亿六千四百六十八万日元,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如前所述,由日本直接空运来台的纸币。据台湾大学许介鳞教授,在《台独脉络记》一书中,指出这笔运来的巨额钞票,主要目的是发给日籍军警、公务员,「搜刮台湾的米粮」后运回日本,因为战后日本严重缺粮。
滥印滥发的「台湾银行券」仍持续流通于台湾,直到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日,由「株式会社台湾银行」改组,并合并台湾储蓄银行、日本三和银行在台支店,组成新的「台湾银行」,五月二十二日发行「台币兑换券」,一般称「旧台币」;于同年九月一日起至十一月三十日,等价一比一回收「台湾银行券」,三个月共收兑高达三十四亿四千三百七十余万元,另外尚有四亿六千七百六十余万元,存放在公家机关、社团等处,未完成收兑。
将「旧台币」与当时在中国大陆「法币」流通的地区隔离,就是为避开通膨的特别尝试。然事与愿违,此时全台仍通货膨胀、失业问题严重,粮食、民生物资极度匮乏;数月后,几乎与上海等内地城市发生的「黄金风潮」同时,于一九四七年二月底在台北爆发了不幸的「二二八事件」。此事件背后除了上述的经济因素外,还有军纪败坏、官员贪污、省籍歧视、语言冲突等诸多原因;然近来越来越多研究指出,日本于交接台湾前,放弃粮食配给管制,在无储备金下,蓄意大量发行钞票,用来搜刮米粮、民生物资等,在经济层面上,对二二八事件需负相当责任。(四之一;全文请见《传记文学》2024年七月7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