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建设全国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信息化服务平台——用心用情关爱劳动者
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随着移动互联新业态的普及,全国各地随处可见那些“奔跑”在大街上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福建省厦门市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通过畅通维权渠道、加大职业伤害保障、加强便利场所建设、引入应急救护培训、探索“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等方式,持续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服务保障,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职业环境。
在海沧区坪埕工会爱心驿站,空调送来阵阵凉意,为刚配送完快件的顺丰速运快递员吴亮亮、石正洪等人驱走炎热。自2019年建立以来,该驿站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放,就近、就便解决工作人员的休息、就餐等实际问题。
厦门城建市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林文琪说:“我们把原来只用于环卫工人休息的驿站对外开放,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暖心服务。考虑到部分劳动者夜间作业时间较长,下一步,我们将把具备改造条件的工会驿站升级改造为24小时开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市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32万多人,其中配送和快递行业(骑手)约10.6万人,出行网约车人员约15.4万人,家政服务人员约4.8万人。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这座城市里绝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奔波。对这些从业者来说,在哪儿休息成为一个问题。
为了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忙碌之余享受片刻放松,厦门市依托各种公共场所,建成了遍布全市各个区域的爱心驿站和户外驿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个“临时家园”。
在湖里区绿牌新天地园区,来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的网约车司机卢海木趁着这个空档,到“鹭尚新锋·网约车司机小站”休憩。他说:“我们是在路上跑的,以前没有小站的时候,吃饭、充电都要自己去找,很难找到既能充电、吃饭又可以休息的地方。小站的建成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多便利。”
“您的诉求是什么?工资发放情况有记录吗?”在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会议室里,工作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资发放所产生的争议与当事双方进行沟通。
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厦门市于去年9月13日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这是福建省首家、全国领先的专门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实体化、综合性服务平台。
厦门市人社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吴目国介绍,中心采用“线下为辅、线上为主”的权益维护模式,向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线上线下维权服务。同时,还引进工会调解、司法调解、司法援助等力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提供全方位保障。截至6月底,该中心办理案件714件。
除此之外,厦门市正加快建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信息系统,这也是全国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信息化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实现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支持的一体化管理。
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平台系统负责人黄健说:“目前,该项目已立项建设,系统框架已完成搭建,权益保障公共服务首页、劳动用工备案、技能培训、维权保障和益鹭保模块等项目已上线。”
今年1月份,厦门市红十字会联合相关部门、企业,在福建省率先成立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流动救护员”队伍。
厦门市也十分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拓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发展空间。去年9月,湖里区人社局、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湖里区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遴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培训学校,聚拢优质社会资源,为互联网营销师、动漫影视制作等新兴产业的职业工种提供技能培训服务。
湖里区企学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何冬兰说:“近几年,电商平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让新媒体电商成为一个热门行业。我们会在新媒体电商领域做一些系统化研究,让有需求的人通过我们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员的竞争力。”
思明区开元街道阳台山社区的零工驿站,是一家专注于家庭看护、医院陪诊的社区零工驿站。该驿站与第三方医疗健康企业合作建设,在为周边居民提供就医陪诊、居家照护等健康服务的基础上,还为周边零工从业者提供求职登记、岗位推荐等服务。 (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