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电子」会抓狂 NASA探索地球范艾伦辐射带

▲▼范艾伦辐射带。(图/取自YouTube)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自1960年代进入太空时代至今,太空任务绝大多数都会避开范艾伦辐射带(van Allen Belts)。范艾伦辐射带是地球周围两个甜甜圈状区域,其中充满了「杀手电子」、电浆波和电流等,对人类太空船都有一定的危险性,逗留在此绝对没好事

不过,人们总要勇于尝试,不能一直被老观念给限制住。RBSP任务科学家贝克(David Sibeck)表示,虽然科学家知道范艾伦带的存在已数十年了,但这个危险区域还是持续发生意料之外的杀手电子风暴和其他现象

因此美国航太总署(NASA)在2012年8月30日发射了2艘辐射带风暴探测器(Radiation Belt Storm Probes,RBSP),直接进入并待在辐射带中进行探测,每艘RBSP都携有众多感应器,得以侦测并计算高能粒子数量测量电浆波(plasma wave),侦测电磁辐射强度等。任务时间预定为2年,希望试图了解辐射带的危险主要来源,以及为何无法预测何时会发生危险。

2艘辐射带风暴探测器发射升空

范艾伦辐射带发现于1958年,当时造成许多科学家困惑不已。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地球周围应该是空无一物的;美国的第一架卫星Explorer 1却证明并非如此。Explorer 1上设有盖格计数器(Geiger)可侦测并计算高能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当Explorer 1环绕地球时,发现地球周围居然有大量带电粒子,使得盖格计数器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超标状态

1950年代,辐射带对一般人的影响非常小;但时至今日,辐射带对科技社会却至关重要。现有数百架从气象卫星、GPS到电视转播等不同用途人造卫星,常常得掠过辐射带,使它们处在辐射带中高能粒子冲击的状态下,有可能让卫星的太阳能板损坏,或让敏感度高的电子零件短路。尤其是在太阳活动比较活跃时,当发生电磁暴,辐射带范围往往会随之扩张,更多卫星沦陷险境,冲击地球人们依靠科技产品的日常生活。

关于辐射带最大的谜题之一,就是它们对太阳风暴的疯狂反应,几乎任何事都有可能在此发生。当来自太阳风暴的电浆云冲击到辐射带时,辐射带的反应往往超乎科学家的预期。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辐射待充满了高能粒子,例如:让太空任务规划者最畏惧的杀手电子(killer electrons)。

杀手电子喜怒无常,科学家纳闷

然而,同样是太阳风暴袭击之下,却也可能让辐射带中的杀手电子骤减,使得辐射带反而变成安全地带事情只有二选一吗?并不是,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同样在太阳风暴袭击之下,有时可能什么事都没发生!完全无法预测何时会发生哪种情形,让科学家为之气结

更麻烦的是,科学家对于什么是辐射带中最重要的现象,意见不一;如果有100个科学家参与讨论,每个问题都将会得出100种不同的答案。例如:杀手电子的能量为何这么高?有的科学家认为是电浆波造成的,有的认为是太阳风冲击所致,有的则认为是物质扩散(diffusion)的结果,还有其他一长串理由呢?

RBSP任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缩减各个问题可能性的范围。在太阳风暴期间,RBSP会取得辐射带中的电磁场状况,计算高能粒子数量,侦测各种频率的电浆波,至少要掀开范艾伦带神秘之书的封皮,取得可以让各种理论模型利用资料。如此一来,未来才能预测何时进入辐射带是安全的,何时能履行太空漫步,或何时适合操作灵敏电子仪器等。(文/引用自台北天文馆网路天文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