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領事館分屍的記者?哈紹吉「被消失」事件
在60岁生日之前,《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者哈绍吉却在沙乌地的伊斯坦堡总领事馆「人间蒸发」。 图/美联社
他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2018年10月2日下午1点15分,在伊斯坦堡北区的阿卡其街,36岁的哈蒂丝(Hatice Cengiz )正不安地目送着自己的未婚夫——59岁的沙乌地记者贾迈.哈绍吉(Jamal Khashoggi)——走进了沙乌地阿拉伯驻伊斯坦堡总领事馆。
「哈绍吉不是很想进去,但却必须赴约。」哈蒂斯事后表示。目前正为《华盛顿邮报》撰写不定期专栏的哈绍吉,近两年屡屡高声批判沙乌地「走向一人独裁」,并因此遭遇王室封杀令,进而流亡美国、被迫「自我流放」;但在几个月前认识的哈蒂丝,却让哈绍吉决心重新开始,他结束了原本的破碎婚姻,并在日前成功求婚哈蒂丝。尽管有所顾虑,但亟欲展开下一段人生的哈绍吉为了取得再婚所需的离婚证明,也只好在10月2日硬着头皮走入沙乌地领事馆。
踏入总领事馆前,哈绍吉最后的身影。 图/美联社
原本哈绍吉办完手续后,翌日就将在伊斯坦堡举办婚礼;谁知这位著名的沙乌地异议记者与「国际名嘴」,却自此人间蒸发、再也没踏出过领事馆的大门。
一个星期后,从土耳其的亲政府派媒体开始,到《路透社》、《美联社》、《纽约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都纷纷引用了「知名不具的土耳其高层」的说法——专栏内容多次触怒沙乌地王储穆罕默德王子的哈绍吉,已在10月2日就在「领事馆内被杀死」,其遗体更惨遭肢解,透过不得拆封检查的外交邮包秘送回国。
但哈绍吉真的死了吗?过去的他,曾是沙乌地王室在欧美最为重要的「媒体传声筒」,为何彼此后来反目成仇?而从「御用名嘴」到「外馆分尸风波」之间,消失的哈绍吉,究竟又遭遇了什么事?
从「御用名嘴」到「外馆分尸风波」之间,消失的哈绍吉,究竟又遭遇了什么事?图为案发领事馆的大门。 图/美联社
▌哈绍吉是谁?豪族出身的「御用」记者
考虑到沙乌地素来恶劣的人权纪录,再加上当事人的《华盛顿邮报》专栏头衔,哈绍吉的消失疑云,也被不少非相关领域者耸动地形容为「自由斗士之死」;但在中东——特别是沙乌地——成为「意见领袖」的路,往往没那么清楚直白。
在沙乌地,哈绍吉曾是最知名且具政商权势的「外姓豪族」之一。贾迈的祖父穆罕默德.哈绍吉(Muhammad Khashoggi),不仅是沙乌地开国国王阿不都阿齐兹(又称ibn Saud)的「御医」,在老王逝世后也与众王子往来密切,并获邀为沙国百强企业「沙乌地国家石膏公司」(Gypsco)的共同创办人,一族因此飞黄腾达。
穆罕默德.哈绍吉晚年旅居海外,家族事业也转由贾迈的伯父阿德南.哈绍吉(Adnan Khashoggi)接手。而透过家族与沙乌地王室,阿德南.哈绍吉不仅插手了国际地产投资,他的姊妹萨米拉更嫁给知名的埃及富商法耶兹(两人的儿子、贾迈的表哥,即是黛安娜王妃的男友,两人一起于巴黎车祸中殒命),阿德南还摇身一变成为了沙乌地最著名的「军火掮客」、荣登全球首富,直到1985年美国雷根政府的「伊朗门丑闻」曝光,才让作为「白手套」却见光死的阿德南身败名裂。
臭名昭彰的军火掮客、曾经的世界首富阿德南.哈绍吉,就是贾迈的伯父。 图/美联社
1958年出生在麦地那的贾迈,虽然没有跟随哈绍吉一族于商界呼风唤雨,但透过族名的庇荫,他仍早早留学美国,只不过本科学商的他却在1980年代转变志向,返国担任《沙乌地公报》(Saudi Gazette)的英语特派记者,除了对内访问王室要人之外,对外也多次派驻战场前线,报导足迹包括苏联入侵中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的两伊战争、海珊入侵科威特与「沙漠风暴行动」、甚至是后来的苏丹与阿尔及利亚内战。
在记者生涯初期,贾迈曾在80年代阿富汗战争中,贴身采访沙乌地的海外「圣战士」(Mujaheddin),并与同出豪门旁系的奥萨玛.宾拉登关系密切。直到911事件之前,两人仍不时有独家专访。当宾拉登在2011年被美军击杀后,哈绍吉也曾于网路公开致哀,为自己那「英姿勃发却因仇恨而坠入邪道的『老友』送行」。
虽然哈绍吉的采访经验丰富,但非英语的中东报导本就难登「国际主流」,而阿拉伯各国严苛的新闻管制,就算是长袖善舞的哈绍吉也屡吃闷亏。几次担当新闻主编的机会,全都因言论尺度惹火沙乌地的宗教学者而遭开铡。直到2003年,他被沙乌地的突奇亲王「提拔」为止。
在记者生涯初期,贾迈曾在80年代阿富汗战争中,贴身采访沙乌地的海外「圣战士」(Mujaheddin),并与同出豪门旁系的奥萨玛.宾拉登关系密切。图为80年代采访阿富汗的哈绍吉。 图/哈绍吉
西方世界风评极高,也曾以私人身分访台、并与我国交好的突奇亲王(Prince Turki bin Faisal Al Saud),是沙乌地第三任国王——费瑟国王——的儿子。突奇亲王自中学开始留美,不仅曾与美国总统柯林顿大学同窗,更是沙乌地王族诸子中,教育程度、涉外态度最现代西化的一位。当费瑟国王于1975年遇刺后,突奇亲王即透过王族的权力分配,于1979至2001年间主掌沙乌地情报局。
在2003年英美联军即将入侵伊拉克的前夕,威望与辈分并重、且极具情报经验的突奇,也临危受命担当为驻英国大使。而为了缓解911事件与伊拉克战争所造成的外交紧张与对立,突奇也特别聘用了甫得罪沙乌地宗教机构而失业的哈绍吉,担任亲王驻外的「媒体顾问」。
「他在『大使顾问』的位置上如鱼得水,无论是在伦敦或华盛顿,他的面子都很大!」哈绍吉昔日的对口、《华盛顿邮报》的贝鲁特特派局局长斯莉(Liz Sly),形容这位「现任同事」非常乐于与人交流,在那个战略紧张的敏感时代,突奇亲王与沙乌地王室也时常授权哈绍吉,让其向西方媒体传话,或「非官方」地提出王室的「可能立场」,业界也因此视他为「王族认可的非正式发言人」。
突奇亲王曾是沙乌地的情报头子,但也是近15年来访问台湾最高层级的沙乌地王族成员之一。 图/法新社
▌被流放的王族传声筒:在小王子上台以后...
派驻英美期间,哈绍吉以「搭桥者」的身份在西方世界左右逢源,一方面打开了国际知名度,二方面也养出了深厚的圈内人脉;可惜随着王族根于继承问题的血脉斗争,作风孤鸟却相对鸽派的突奇亲王在2007年被小布希政府与阿不都拉国王联手逼退,哈绍吉的外交生涯这才愕然告终。
突奇亲王引退后,哈绍吉也仰赖往日的人脉重归媒体老本行。回锅之后,哈绍吉曾因发文支持穆斯林兄弟会而再度丢了沙乌地的主编工作;也曾在「中东股神」瓦利德王子(al-Waleed al-Talal)的支持下,担当全新卫星新闻《阿拉伯电视台》(al-Arab)的频道总监,却在开台24小时后,遭沙乌地王室无预警「强迫停播」。但整体来说,哈绍吉的发言与报导依旧是向着王室的建制派,并持续呼吁西方各国「尊重沙乌地的文化,应给予沙乌地社会的改变,更多鼓励与耐性的支持」。
不过哈绍吉的搭桥好日子,却没维持太久。2015年1月沙乌地的阿不都拉国王逝世后,继任的新王萨尔曼随即透过一系列的清洗,打破了沙乌地王室「传弟不传子」的继承顺位,将王储与国家的执政权力,转交给了年轻的亲生儿子穆罕默德(MBS)。
继任的新王萨尔曼随即透过一系列的清洗,打破了沙乌地王室「传弟不传子」的继承顺位,将王储与国家的执政权力,转交给了年轻的亲生儿子穆罕默德(MBS)。 图/美联社
哈绍吉与新国王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发生在2016年11月、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当时哈绍吉透过国际媒体发文,呼吁沙乌地政府与阿拉伯世界「不该高兴得太早」,因为缺少经验又极为鹰派的川普,很可能随时会在中东点燃全新的冲突引爆点;然而相关言论却引发王室不快,逾越「奴才界线」的哈绍吉也因此被「请回」国内,并遭王族暗下封口令,接连半年都无法于社群媒体、新闻平台发表任何字句。
当时与哈绍吉仍保持联络的斯莉表示,在被「封口」的这段期间,哈绍吉在沙乌地的亲族好友不断遭遇政府骚扰与警告(例如恐吓、失业或无预警地禁止旅行与出境)。严重的状况不仅只是单纯的「门前冷落车马稀」而已,哈绍吉本人更透露「自己遭遇了人身安全的威胁」。
最终在2017年秋天,孤注一掷的哈绍吉选择离开故乡、流亡美国。哈绍吉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当年的王室红人」,因此在那年的9月,他也在新开的《华盛顿邮报》专栏上,以一篇争议的反抗性文章作为开场——〈沙乌地阿拉伯并不总是高压,但现在却令人窒息〉。
哈绍吉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当年的王室红人」,因此在那年的9月,他在《华盛顿邮报》孤注一掷...。 图/美联社
▌与太子为敌?走钢索的「忠诚反对派」
哈绍吉离开后不久,沙乌地王室就在MBS的主导下,以贪腐、犯罪为名,一口气逮捕了包括「股神」瓦利德在内的1,500多名王子与政商豪族,强行拔掉原本分给王族长辈的平衡权力,将原本「家族合议」的决策模式,剧烈收拢成以MBS为主的「一人专政」。
但大清洗的震撼,却让躲过一劫的哈绍吉更为坚信:「沙乌地正走向独裁的错误道路。」在新开的《华邮》专栏里,哈绍吉几乎每篇文章都追着王储穆罕默德猛打,有时呼吁MBS应该「学学英国女王的圆融而治」,有时质疑MBS「急躁瞎搞」,甚至还曾直白地指责掌权的年轻王储「与普丁、海珊没两样」,「沙乌地正因此走向着注定失败的独裁崇拜。」
《华邮》的批判型专栏虽让哈绍吉成了西方传媒口中的「异议人士」,但他此时的「反抗」却是相当微妙。因为在众多指责中,哈绍吉所指责的「MBS一人独裁」,其实是相对于过往的「王族合议」而不是民主开放;他的发言虽然大胆,但并未真正逾越底线去提倡「共和」、「自由化」;针对MBS的砲火也总是在犀利的标题后,拉出一种「我是为你好」的柔性呼吁。
正因如此,自称「忠诚反对派」的哈绍吉为何会消失?沙乌地政府真的要对这种程度的砲火动手,甚至不惜拉到海外领事馆「实施制裁」?种种困惑与矛盾,才让整起悬案激起无尽的恐惧。
哈绍吉时常将MBS与普丁相互比拟。 图/美联社
对阿拉伯领袖来说,比拟普丁可能还是好事,比较海珊...则比较「敏感」。 图/法新社
▌2018年10月2日,伊斯坦堡的沙乌地领事馆
哈绍吉的土耳其未婚妻表示,在进入领事馆前他虽然不安,但也理性地认为「利雅德要抓我总有更好的时机...没有理由冒着外交冲突在外馆动手」,谁知自己却是一去不回。
10月2日哈绍吉失踪后,与之合作的《华邮》虽然刊出空白专栏以示对沙乌地使馆的抗议,但相关事件并未马上引发国际的重视。因为在MBS上台后,沙乌地政府透过特工设局「绑架王族与异议人士」的故事并不罕见——像是2016年年初就有反MBS派的王子,被皇家特工安排的「假飞机」,直接从巴黎强行送回利雅德软禁、自此人间蒸发的惊人事件。少了一个新闻人的新闻,对于沙乌地「这种高压国家」来说,也不那么具有「话题性」。
但失踪案的剧情张力却在10月6日开始急遽升高。在哈绍吉失踪4天后,土耳其的几家亲政府派报纸与电视台突然爆出「检调内线」,声称土耳其当局已「掌握切确证据」,「土耳其认为哈绍吉已经死在领事馆内。」
相关报导传出后,与哈绍吉本人有私交的土耳其总统厄多安也向沙乌地喊话,而他虽然没有指控「沙乌地外交官杀人」,但却也微妙的表示:「领事馆没动手的话,就拿出哈绍吉活着的证据啊!」
「领事馆没动手的话,就拿出哈绍吉活着的证据啊!」 图/路透社
领事馆在外国土地杀掉异议记者的惊悚故事,很快地就轰动世界。而随着沙乌地方面的矢口否认,多家国际主流媒体,也纷纷收到与土耳其官媒一样的「内部爆料」,声称沙乌地政府在10月2日当天,从利雅德特别派出了15人的「特工小组」——他们之中至少一人具备医学解剖的资格,并带着「骨锯」进入伊斯坦堡领事馆。
这些未具名、但全被各家传媒「权威采信」的证词表示,他们认为哈绍吉进场后,很快就遭到15名特工制伏逮捕,双方可能爆发肢体冲突?可能刑求过当?可能当场处决?
肢解记者的说法虽然耸动,但无论是否认杀人指控的沙乌地政府,或者是明着泄漏消息的土耳其检调,双方都一直拿不出哈绍吉死活证明的切确证据。尽管《华邮》与《纽时》随后取得了一份「特工名单」与护照影本,指控当日入境的「行凶特工」都是几个MBS身边的「随扈亲信」,但真正关键的死亡证明与杀人录音,却始终没有被公布。哈绍吉事件也以沙乌地国境为分野——沙国舆论不断痛骂「有人故意抹黑我们亲爱的王子」;国际社会则大声呼吁疯狂的老沙应该被制裁——双方各说各话,毫无交集。
土耳其检警不断私下向传媒提供事件图片,但总是给一点给一点,至今仍没有搔到真相痛点,或提出一锤定音的终极证据。图为土国媒体指控的沙乌地王室特工小队,搭专机在伊斯坦堡降落。 图/欧新社
进入领事馆等待伏击哈绍吉的特工。 图/欧新社
被土耳其媒体公布长相的15名沙乌地暗杀特工。 图/欧新社
▌杀人凶手?沙乌地太子崩溃的「威」与「信」
哈绍吉案的不寻常点,在于土耳其与沙乌地两国一再透过传媒放话,但在具体调查上却彼此拖延。像是哈绍吉明明是在2日失踪、6日传出「领事杀人」的风声指控,但土耳其政府却一直等到10月8日才正式向沙乌地外交部提出「搜索申请」。但24小时后才回复的沙国政府,却回应土方「搜索可以但你们只能用看的」,并以涉及外交机密为由,拒绝土耳其检方于馆内使用鲁米诺(血迹鉴识的药剂)。
土沙之间的搜索谈判因为「不能动手」的条件僵持不下,但肢解、太子杀手队...种种新闻爆料却也「巧合」地于此刻放出;由于沙乌地即将于10月23日举办「沙漠中的达沃斯会议:未来投资倡议」吸引外资招商,但原本应邀的Google、维珍集团等跨国科技与金融财团却都因哈绍吉案而大举抵制宣布撤退,关键时刻的难堪,亦让主办会议(但同时也被控诉为杀人主谋)的MBS极为愤怒。
随着哈绍吉疑案的血腥细节一一浮现,来自于公民团体、社会舆论与美国政坛的压力,也迫使川普政府介入「调停」,这虽迫使沙乌地政府在10月15日深夜开放领使馆供土耳其检方搜证、美国国务卿亦紧急出使利雅德与安卡拉「关切调查」,但直到10月17日正午为止,所有的外交努力都仍在原地打转——尽管媒体风声不断表示「沙乌地正打算承认『不小心拷死』哈绍吉」——但仍没有任何人具名出示过任何关于哈绍吉的生死证据。
这虽迫使沙乌地政府在10月15日深夜开放领使馆供土耳其检方搜证、美国国务卿亦紧急出使利雅德与安卡拉「关切调查」,但直到10月17日正午为止,所有的外交努力都仍在原地打转。 图/路透社
另一方面,在哈绍吉事件中,「一个异议记者被害」的指控事证,仅倚赖一个「高度压制媒体自由的国家媒体机器」(厄多安政府)来单方面传播,道德的讽刺感之外,指控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纽时》与《华邮》为何又一直接受「知名不具的土耳其高官」的匿名资料呢?
对此,目前在英国《独立报》服务的资深中东记者达拉吉(Borzou Daragahi)认为,「外馆里的哈绍吉确实是凶多吉少;但土耳其之所以一再『膨风』放火的原因,或许不单是证据问题,而是不愿意让沙乌地公开难堪、进而让双方公开翻脸。」
媒体圈认为,沙乌地与土耳其今年的经济状况都严重不如预期——土耳其的汇率几乎崩溃;沙乌地在MBS领导下的海外招商与投资,达成率也不到口号的2成——双方没有撕破脸,让对立长期化的战略理由与空间,因此各种耸动的爆料喊话,很可能只是土耳其单方面的从中施压,试图以国际舆论来迫使川普政府介入协调、好让沙乌地方面提出其他退让(例如投资或其他战略交换),让彼此有台阶好下。
10月17日土耳其报纸的爆料:「这就是哈绍吉被杀害的过程。」 图/美联社
在施加与MBS的诸多指控中,许多形容单纯认为「沙乌地王储就是个性格乖戾的暴君」,但考虑到哈绍吉在华府与欧美外交圈中的人脉与表现,MBS所担心的,或许更是王室传统派会以哈绍吉为「化身前锋」、从中狙击他在西方的权威地位以及新政的威信。
目前备受压力的沙乌地,虽然透过爱国动员塑造起了舆论中的「围城心理」,但作为被控事主,MBS却只厉声喊出「沙乌地绝不受外国势力恐吓威胁」,真正的协调与斡旋仍是父亲萨尔曼国王亲自出面。但鲁莽杀人指控下却无法收拾后果的窘态,却在外交圈加剧了MBS「无能暴君」的形象——死去的哈绍吉反成为了「抗暴烈士」,这会否给先前遭清洗压制的王室复古派「反扑」的机会?MBS的恐惧正荒谬地自我实现。
另一个吊诡的状况,则来自于对这宗悬案的「自由烈士」歌颂——尽管哈绍吉确实不该无端「被消失」——但当部分西方媒体人正不断「回忆」哈绍吉的温和、开放、长袖善舞的同时,回顾的时间轴却也无言着提醒着我们,哈绍吉在圈内的友善形象与影响力,仍来自于当年王室的传声筒「特权」。这样的特权让哈绍吉能优雅搭桥,但也让他从此失踪。
死去的哈绍吉反成为了「抗暴烈士」,这会否给先前遭清洗压制的王室复古派「反扑」的机会?MBS的恐惧正荒谬地自我实现。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