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特色”比拼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银企”对接会后两天,西安骏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接到省内两家金融机构打来的电话。“他们想深入了解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有意向和我们合作。”7月22日,公司总经理刘少利说。

该公司此前参加了由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的“政银企”对接会。对接会上集中介绍了包括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在内的40多个县域产业项目。

“政银企”对接会后,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马不停蹄”地组织召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全省各市、县(市、区)交流研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什么”“怎么抓”。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陕西约八成土地、一半以上常住人口、四成多地区生产总值在县域,且诸多基础性、发展性、战略性资源集聚在县域。推进高质量发展,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动能活力在县域,优势后劲也在县域。

该如何激活县域经济潜力?陕西把着力点放在做好做足“特色经济”文章上。

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竞争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特色化的程度和水平。

“十四五”开局之年,陕西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化县域分类管理,实施“一县一策”,着力抓好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和特色产业发展。全省83个县(市、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总计确定160多个主导产业,明确了自身竞跑“主赛道”。

洛川苹果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府谷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石泉跻身全国预制菜产业百强基地,留坝民宿火爆“出圈”,岐山汽车制造异军突起……一批比较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带动县域“争先进位”。

去年,陕西出台《关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接续政策措施》,强化各县(市、区)功能定位,引导县域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指导县(市、区)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

全省83个县(市、区)分为45个产业功能县、26个农产品主产县、12个生态功能县。其中,产业功能县下功夫推动资源依赖向科技赋能转变,推动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化发展、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农产品主产县坚持农业优先发展,着力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和终端销售,加快三产融合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生态功能县积极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加快绿色循环发展,采用“平台+景区+农户”模式,打造全域旅游精品路线,加快推进民俗产业发展和民宿、餐饮、休闲服务标准化和便利化,打造一批服务业强县和文化旅游名县。

陕西找准县域定位、明晰发展路径,拿出真金白银和务实举措,支持引导各县(市、区)打造平台、做优载体,推进县域主导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入园发展、组团发展、链群式发展,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牵引力。

同时创新工作机制。陕西召开季度工作交流会,择优选取县(市、区)委书记“打擂台”;优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按年度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评选表彰10个“突出贡献县”、10个“发展潜力县”,深挖县域潜力,增加全省县域经济的韧性和厚度。

“落一子活全局”。陕西县域经济地位不断凸显、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跨过从‘无’到‘有’、从‘有’到‘育’,进入从‘育’到‘优’的深化、提升、跨越新阶段。”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田江说。

去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62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达到195.25亿元,较上年增加4.43亿元;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达到24个,其中全国百强县2个、西部百强县8个。

今年上半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延续好的发展态势,增速高于全省。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耕细作主导产业,加快园区提档升级,加强投融资(平台)赋能,持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跨上新台阶。”徐田江说,“力争全年县域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县域园区工业产值增速达到7%,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增速1个百分点。”(记者 杨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