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明悠久 尧舜禹曾建都

大同云冈石窟驰名中外。

五台山美不胜收。

万荣后土庙秋风楼。

山西

山西因大部分地区位于太行山之西、吕梁山和黄河以东而得名,春秋时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因此简称「晋」。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此后山西别称「三晋」。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名词。

五千年前,黄帝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一统华夏后,在母系社会女君王后土生息繁衍的地方汾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的一块高地上「扫地为坛」,隆重祭祀后土。此后尧、舜二帝,夏、商、周三个王朝,对后土的祭祀活动一直未断。汉代各朝皇帝相继来后土祠祀典不下十余次,唐明皇先后三次巡幸至此。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起天地坛(今天坛),以代替后土祠祭祀后土。

自古文人名将辈出

古文献记载,尧、舜、禹均在山西建都,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阪(今永济县)、禹都安邑(今夏县)。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主要活动在山西地区。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是指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历来山西在军事战略上都处于轴心位置,无论建都西安还是洛阳、开封,只要中央王朝牢牢把控山西,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鞑靼等北方游牧民族就不能在幽州(今北京)安稳立足,便可制衡天下。

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明政府采取「移民宽乡」政策,50年间从山西移民有18次,人数达100万以上。

表里山河的山西历史贯联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存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以现存的完整建筑群的宝贵价值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人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把山西省治理成上世纪30年代中期全国「模范省」的时任省长阎锡山,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山西籍名人。「武圣」关羽、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宋朝抗金家族杨家将,都是捍卫中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历朝山西籍名将。历朝历代山西籍文人墨客,如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罗贯中等,不胜枚举。

晋商传奇千古流芳

以商业和资本运营著称的山西经济源远流长。明代,「京师大贾数晋人」。到清代晋商已成为国内实力最雄厚的商帮,并把贸易扩展到今天的蒙古、俄罗斯、朝鲜、日本等邻国。

近年来,山西迈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在2011年「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精彩开局,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迎来全面转型、全面改革、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小 灵 通后土

人文初始,风餐露宿,食物短缺,寿命短暂,部落人口随时面临着减少和灭绝的危机,因此,生育孩子多而健壮的母亲就成为人们敬仰的英雄,儿女成群、生育知识和生存经验丰富的老母亲就成为部族崇拜的首领,由此形成了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部落)首领称为「后」。甲骨文中「后」字是女性生产的象形字,「土」是女性乳房的象形字。古汉语中「土」与「母」音义相通,「土」即「母」,氏族首领又合称为「后土」。

晋美山西珍贵古迹晋祠太原必访名胜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太原是山西的省会。到太原,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的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