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量化私募资管规模大幅缩水逾3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一度备受追捧的量化私募基金,开始走下“神坛”。

近日,中信证券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资产规模约7800亿元,较2023年底的1.21万亿元,大幅下降逾35%。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量化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大幅缩水,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

一是一季度微盘股持续下跌拖累众多量化私募产品净值相应大幅回落,打破了高净值投资者对量化私募产品“低风险高收益”的印象。3月起,众多量化私募产品销售难度骤然上升,导致行业缺乏增量资金。

二是受权益市场波动加大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量化私募机构发现资管业务赚钱难度加大,只能靠自营业务营收苦苦维持资管业务运转。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他们决定压缩资管业务规模,给自己“减压”。

三是在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下,量化私募行业也开始“挤水分”。以往,部分量化私募机构为了彰显自身行业地位,将众多嵌套产品规模悉数纳入自己的产品管理规模范畴,向监管部门汇报,导致实际的资产管理规模虚高。如今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这些量化私募机构纷纷调整实际资产管理规模汇报口径,令行业规模“水分”挤去不少。

四是受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DMA量化策略规模大幅缩水,拖累了量化私募基金整体资管规模相应跳水大跌。

量化私募“缩衣减食”

一位量化私募机构主管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量化私募机构日子相当不好过。受权益类市场波动加大等因素影响,众多量化私募机构都在“缩衣减食”。

他听说一家规模较大的量化私募机构已削减逾半数的策略研发人员,以节省开支应对资产管理规模缩水所造成的管理费收入骤降压力。

记者获悉,为了应对资管业务(发行产品募资受托投资理财)亏损压力,以往众多量化私募机构主要通过自营业务创收“补贴”,但如今,愿意继续补贴的量化私募机构正持续减少——越来越多量化私募机构主动选择压缩资管业务规模以缓解运营压力。

“以往,众多量化私募机构为了扩大资管业务规模,都不惜重金聘请具有券商、私行代销渠道的营销团队,但如今,大家似乎都在缩减这方面的开支,不再考虑迅速扩大资管业务规模。”上述量化私募机构主管直言。这也是今年以来量化私募行业资管规模持续大幅缩水的一大潜在因素。

记者从一家中等规模量化私募机构了解到,凭借以往自营业务所带来的可观收入,这家量化私募机构原计划扩大渠道团队,在今年冲刺百亿量化私募机构行列。但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如今这家量化私募机构调整了运营策略,在力争资管业务规模保持平稳的情况下,逐步叫停亏损较大的部分资管业务。

也有量化私募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量化私募行业资管规模大幅缩水的最大因素,是产品净值下滑。

中信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量化私募机构的股票市值约为7100亿元,较2023年底的1.08万元下降3700亿元,占到今年量化私募行业资管规模整体降幅(约4300亿元)的约86%。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有业绩展示的1980只股票量化多头策略私募产品里,仅有804只产品取得正超额回报,占比仅有40.61%。这类量化策略私募产品在上半年的整体收益为-7.99%,超额回报为-2.49%,很大程度导致产品净值下滑与相关资产管理规模缩水。

记者多方了解到,在众多量化私募策略里,资产管理规模缩水最严重的是DMA量化策略。

所谓DMA量化策略,主要是指加杠杆的多空收益互换DMA量化策略。在DMA业务模式里,量化私募管理人只管理一个产品账户,并用这个产品账户与具备收益互换资质的交易商(主要是券商)签订收益互换协议,协议规定DMA量化策略私募管理人需支付的固定利率,以换取挂钩股票、期货等标的所产生的浮动收益。此前,DMA量化策略因相对稳定的业绩表现与较高的超额收益,受到高净值投资者广泛追捧,令DMA量化策略的资产管理规模迅猛增长,但随着今年以来权益类市场波动加大与监管趋严,DMA量化策略生存空间渐行渐难,导致其资产管理规模大幅缩水。

中信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受微盘股下跌、杠杆融资约束收紧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DMA量化策略业务压降明显,相应的资产规模从逾3500亿元大幅下滑至约1100亿元。

“事实上,除了沪深300指数增强型量化策略资产管理规模可能出现小幅增长,其他量化策略的资产管理规模都在不同程度的缩减。这导致越来越多量化私募机构被迫缩衣减食,通过削减团队或清退亏损资管业务,力争先活下去。”前述量化私募机构主管告诉记者。

代销渠道纷纷收紧准入门槛

记者多方了解到,触发今年以来量化私募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大幅缩水的另一个不容忽视因素,是代销渠道对量化策略私募产品的准入门槛日益严苛。具体而言,一是券商代销渠道大幅收紧量化策略私募产品的代销门槛——只有处于行业头部、且产品历史业绩稳健、净值收复失地能力较强的量化私募机构才被纳入代销范畴;二是私人银行也开始收紧量化私募产品代销尺度,除了量化私募机构需进入私人银行的“白名单”,信托公司需先将量化私募产品设计成“阳光私募产品”,才能被私人银行纳入产品代销范畴。

但这导致量化私募产品的产品代销操作成本增加不小。但当前市场环境下,部分量化私募机构担心“资管业务亏损”而选择观望。

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人士也向记者透露,即便在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代销渠道,量化私募产品也变得相对“难卖”。

“受宏观经济与权益类市场波动影响,当前众多高净值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偏好大幅下滑。若在以往,这有助于量化私募产品的销售。但经历一季度微盘股大跌导致量化私募产品净值骤跌后,众多高净值投资者对量化私募产品低风险高收益的信仰彻底破灭,令他们现在一看到量化私募产品就避而远之。”他指出。如今量化私募行业资产规模持续缩水,可能会令高净值投资者对这类产品投资变得更加谨慎。

这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人士直言,即便未来权益类市场好转令量化私募产品再度实现较高的超额回报,量化私募产品销售也挺难重蹈2020-2021年的热卖景象。毕竟,在经历今年以来量化私募产品净值较大幅度回撤后,众多高净值投资者都意识到——不能将大量资金集中放在(量化私募)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