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论坛》冯守娥走了 两岸冬去春回?(张钧凯)

白色恐怖受难者冯守娥生前靠着《度过这冷的冬天》这首歌,安慰和激励自己度过人生的冬天。图为冯守娥、陈明忠夫妇。(感谢前辈女儿陈志平与女婿陈建仲提供)

9月3日,台风为台湾带来了风风雨雨,如同眼下台海关系风急浪高。9月3日还是几乎被遗忘的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就在这一天上午,一位英勇坚毅的台湾女性告别式在上海举行。

她是冯守娥,1950年代白色恐怖因「兰阳地区工委会案」系狱十年,哥哥冯锦𪸩被枪决,夫婿陈明忠两度坐牢共21年。冯守娥既是政治受难人,也是政治受难人家属,而她的女性身分,作为女儿、妹妹、妻子、母亲等多重角色展现出来的温柔与坚持,为了家国理想信念而牺牲的无悔精神,更令人感佩。

在主流的「转型正义」史观下,两岸成了在历史和政治上都「互不隶属」的「两国」,「白色恐怖」的叙事也成了兼具苦痛和浪漫想像的「致自由」。不过冯守娥的生命史,却为台湾重新理解历史与现实打开了一扇窗。

1930年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出生于宜兰的冯守娥,求学期间深刻感受到民族差别待遇,以及女性生活生存不易。受到父亲、兄长,以及光复之后来自中国大陆年轻开明教师的影响,冯守娥在近代中国历史、社会思潮、妇女地位与男女平等等问题得到了启蒙。

出狱后她与陈明忠结为人生伴侣,都经历过日据的两人,体认到自己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深信着「为了争取民主而公平的社会,以及平等而和平的世界」的理念,为两个女儿取名为「志民」与「志平」。1976年陈明忠二度被捕,冯守娥带着幼女展开艰辛援救,靠着教日文与翻译为生,得到经过保钓运动洗礼的海外台港留学生界支持,集资在《纽约时报》头版刊登「反对政治迫害 立即释放陈明忠」的声援广告。2019年陈明忠逝世,马英九还回忆了当年他在陈明忠争取保外就医过程中穿针引线的角色。

虽然经历了政治囹圄的黑暗日子,冯守娥、陈明忠与他们的「老同学」们仍不改其志,投身到党外民主运动,同时站在台湾社会改革和两岸和平统一运动的第一线。2005年2月27日陈明忠受国民党邀请于二二八纪念会上演讲,呼吁两岸和解,促成了连战访问北京的「破冰之旅」。

冯守娥亦不落人后,68岁时赴韩国参加第二届「东亚和平人权国际学术大会」,发表题为「台湾白色恐怖与女性」的报告,她在结论中特别提到要解决台湾社会的白色恐怖阴影,「真正的治本之道,应是在早日结束两岸分裂与对立状态」。72岁时又投入原住民历史正义的「还我祖灵」运动,与高金素梅等人前往日本靖国神社抗议,担任翻译协助发起诉讼,要求日方将靖国神社中与二战战犯合祀的台湾原住民牌位移出。

冯守娥的告别式上,会场挽联如此评价其一生:「反殖民反压迫中国人民的英勇战士,爱国家爱乡土社会主义的忠实信徒」。她生前在接受学者访谈时,也曾透露过她与陈明忠有着共同理想:「民主统一走向富强,爱国爱乡改造社会,死而后已」。台湾社会于今对于两岸未来有着纷杂多元的声音,但冯守娥说过,她希望「两岸不只要现阶段和平,还必须永远和平,两岸不仅现在不要打仗,还必须永远没有战争」──这应该是台湾不同政治光谱难能可贵的共识。

冯守娥和「老同学」们曲折一生的信仰与追求,不仅给了人们抽离政治滤镜重新思索白色恐怖历史的机会,更给了人们重新摸索如何做到「永远和平」的省思线索。冯守娥生前靠着《度过这冷的冬天》这首歌,安慰和激励自己度过人生的冬天,其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度过这冷的冬天,春天就要到人间」。当众人在看过受难人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而心生不舍、热泪盈眶时,不妨可以往历史深处再走进一步,和他们一样勇敢地直面两岸如何从颠踬走向和解。「度过两岸的冬天,春天就要到人间」。

(作者为《香港01》驻台首席记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