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总舖师》推手 创300%报酬率秘诀

文/黄亚琪

金马50热闹落幕,今年「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颁给了叶如芬。得奖理由是:「少数从本土成本跨国制片兼具的中生代电影人。」

她今年监制的三部电影,《总舖师》以7千万成本创下超过3亿元票房纪录投资报酬率300%以上;钟孟宏导演的《失魂》,一连夺下今年台北电影节最佳影片,及金马奖最佳音效;而她也将预算仅360万元的《台北工厂》推上今年坎城影展「导演双周」开幕片,还获得热烈回响

这些电影,类型、成本、风格皆不同,但在需要「看头看尾」的制片位置,都找上业内人称「一姐」的叶如芬。她也曾是制作成本达7千万美元(约合新台币21亿元)《赤壁》的监制统筹。

从小成本到大制作,都找上她,叶如芬凭的是什么?

她并非台湾电影投资报酬率最高的制片,但监制31部电影,票房要不破亿,就一定是影展常胜军精准市场嗅觉是她从影20年的武器。

导演制,催生改变念头她曾呛导演,改走专业制片

她早期合作者多属于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例如林正盛、蔡明亮等,往往为了一个镜头,忘记钱也哗啦哗啦流逝。刚入行的叶如芬,徘徊在预算与导演主张之间,买便当、借场景的是她,但充其量只是个「丫鬟」。

看透了台湾电影以「导演」为中心、重艺术不重市场的致命伤,她决定改变。「电影是团队商品,不是个人主义艺术创作。团队合作才能够彰显出创意与钱的价值,所以制片一开始就要参与拍片整体规画。」这是她对电影的信念

她曾跟导演林正盛直言:「我是这部片的制片,而不是你的制片。」彰显她强烈想要改变当时台湾电影制作模式的决心。

1997年,在她担任制片第四年,加入徐立功的纵横国际,开始走向专业制片的路,在纵横国际7年,叶如芬写下11部,包括跨国制作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在内,都无超支纪录。

掌控预算,与导演陷拉锯她被吴宇森骂,只为拍好戏

打通了「导演制」障碍重头戏才要上场,要说服出资者,了解市场和通路外,还要能整合资源,才能对预算进行精密掌控。

以《赤壁》为例,制作跨五国,导演是曾导过《英雄本色》的吴宇森。每天为节省预算,她总要想尽理由。

习惯大制作的吴宇森,每场戏几乎都固定出动五部摄影机。为精准掌控预算,她会在前一天会议上建议,室内戏可以少用一台摄影机吗?或者干脆以有摄影师生病借口。甚至剧情原设定海上漂流需要15艘船,但叶如芬硬是砍了两艘,就为了能省一点是一点的坚持。

吴宇森因此曾大发脾气的说:「不花钱怎么拍!」她则懂得先低声下气、跑过去道歉。示弱了,感觉吃亏了,但事实上在不影响剧情下,吴宇森的船还是删了两艘,「目的达到了,戏也拍好了,」只是,她笑着表示,常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

制片人是电影生产链里,第一个参与和最后一个离开的人。」美国制片维斯定义制片人工作,叶如芬奉为圭臬。从成本不到千万的纪录片到票房破亿的《总舖师》,剧本发想到上映,始终可见她的身影。问及她是否有制片的一套SOP,她一派帅气的说:「没有,因为每部片的形状,都不一样!」

【 更多报导

 八年后,台湾会成为全世界最没人才的国家

办公室潜规则:不跟团购,人缘一定差

 40岁后,最好封印起来的三句话

 好的工作、对的工作,那一个重要?

女明星冬天吃麻辣火锅不胖的秘密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