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对俄新制裁方案效果有限 油价续居高点

在务实地认知到俄国能源的不可替代性下,日前七大工业国集团(G7)同意美国最新的制裁方案─对俄国石油设置价格上限,以不让国际油价再度上涨与限制莫斯科藉售油取得战争资金为目的。具体作法是将金融服务、保险和石油货物运输和一个订定的价格上限挂钩,且除了原油保险价格上限外,还进一步要求托运人或进口商,只有在承诺替俄国石油设定最高价格的情况下,才允许其与俄交易。也就是说,美欧将不全面封锁俄国原油,而是让其原油仍可流入美欧市场之外,但在设置与执行各种贸易歧视下,仅能以大幅折价方式出售,让俄国原油价格低于设定的价格上限,最小化俄方原油收益。

只是这个理论上看似一举两得的作法,执行上不仅困难重重,甚至可能造成美欧或俄罗斯更大的伤害。原因有三:

其一,价格上限的制定未必能有效抑制俄国原油收益。数月以来,美欧的经济制裁与限制,虽已使俄国原油价格大幅折价,7月8日俄罗斯基准油乌拉尔原油(Urals oil)价格约在72.1美元/桶左右,但仍高于2021年平均油价65美元/桶,加以俄国原油开采成本每桶不足20美元,为全球仅逊于沙国的次低水准,使美欧的能源制裁效力有限,是以价格上限要有效果就必须更激进。但若俄国原油和国际油价价差过大,又会吸引不在乎战事胜负如何的国家冒风险加大购买,反而使俄国原油销量上升,最终收益的增减恐难如G7所愿。

其二,国际间对价格上限的配合度高低。由于2005年迄今,原油平均供需余裕仅有48万桶/日,大致呈现长期平衡状态,在今年欧洲必须自俄国转移的原油来源数量逾300万桶/日的情况下,势必排挤其他国际买家的既有油源,使其转向因欧洲去依赖而出现剩余产能的俄国。而原油对多数国家而言是刚性需求品,新兴市场国家更是如此。于是,当需求缺口出现,各国仍可能以高于价格上限的价格向俄国购买。何况,新兴市场最大的原油需求国中国、印度也非美欧盟友,两国藉低价之机屯积俄国原油也各有其国家利益出发的盘算。

其三,俄国如报复性减产必将再度重创全球经济。在G7会议之后,俄国扬言不排除减产甚至中断冬季对欧天然气供应作为报复手段。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报告指出,如果俄国原油日供应量减少300万桶,国际原油价格将升至190美元/桶,日减产500万桶则油价恐冲到380美元/桶,且目前俄国财政较过往稳健,短时间的大幅减产并非不可能。届时,国际油价与通膨将再度失控。

综上,G7峰会欲建立反向的原油买家卡特尔组织,以兼顾对俄经济制裁与抑制国际油价,但实际执行成功的机率应该不高。主要是数十年来原油市场为卖方市场,卖方拥有更高的订价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自1986年至今的统计分析资料即显示,供给面对油价的影响是需求面的7倍之多。因此,在原油仍是全球主要能源的现在,买方卡特尔组织恐仅符合理论意涵,却未必有实效。

若想要真正对俄国产生压力,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法恐怕仍是美欧增加自己的原油产量,一如美国已大幅提高对欧洲天然气的出口,欧洲方能对俄能源恐吓有反击能力。惟目前最具化石燃料增长潜力的美国,受制于ESG政策、气候变迁考量及化石能源长期投资不足,增产速度缓慢,再加上拜登政府放手让美国成品油出口,且以欧洲地区增幅最大,用以避免欧洲因对俄禁令而引发能源危机,损及美欧团结等因素影响下,恐短期内无力平抑油价及国内通膨压力。所以,即便G7欲联合几个开发中国家代表国共同应对当前的能源危机,但短时间国际油价要转向空头仍相当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