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嫦娥六号彰显了“国际范儿”
来源:环球时报
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并被成功送入预定环月轨道。此前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本次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即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两度着陆月球背面的国家,这也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成功采集月壤。中国的这一“历史性的”“了不起的”创举,不仅代表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更意味着为人类探月补上了一块重要拼图。
嫦娥六号顺利实现智能采样并返回轨道,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此前国家航天局曾用“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来形容此次任务,而外界也普遍认为嫦娥六号此次“挖土”之旅“充满风险”。相比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地形更为崎岖,预选着陆区南极—艾特肯盆地整体地势较低且撞击坑分布更多,光照和测控更易受到地形遮挡影响,这无疑加大了嫦娥六号平稳着陆的难度。因此,当嫦娥六号着陆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系列影像图通过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传回地面时,不仅中国网友为之欢呼雀跃,国际社会尤其是科学界也非常兴奋,认为“中国的月球探测器将带回太阳系起源的答案”。
今年是中国探月工程立项20周年。过去的20年,是中国航天史上荡气回肠的20年。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观测到月背探秘,从遥感观测到取样返回……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基础上,探月工程四期正向新目标迈进,不仅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还将在月球南极着陆,开展飞跃探测。这是中国无数科研人员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此次嫦娥六号的成功让人们对中国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2040年前建成一个完善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增添了更多信心与期待。
中国探索宇宙既立足自身,也面向世界、造福人类。中国始终愿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航天国际交流合作。嫦娥六号本身就提供了开放的国际合作机会,其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这凸显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国际范儿”。其中,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在地月转移、环月阶段和月面工作段均进行了开机工作;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于月面工作段进行了开机工作。安装在着陆器顶部的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成为月球背面可用于距离测量的位置控制点。作为多个国家“集体劳动”的成果,嫦娥六号的意义超越了国界,它标志着人类团结合作、和平利用外空的历史性进步。
我们注意到,在西方舆论中,这一次对中国成功的赞叹远远超过了那些渲染“太空竞争”的陈词滥调。这里面除了对中国科技硬实力的肯定,也包含着对“嫦娥”项目开放国际合作的赞许。当然,也有一些美国媒体难脱窠臼,酸溜溜地表示美国必须“抢在中国之前重返月球”,否则就是“威权模式战胜了民主模式”。这种心态不仅无益于人类进步,也会让美国错失更多机遇。事实上,中国始终着眼于“办好自己的事”,从不将“战胜对手”作为目标,也因此远离了战略焦虑和患得患失。这是我们每一步都能走实走稳的根本原因。
在浩渺宇宙面前,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嫦娥六号在表取完成后,将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面国旗不仅承载着中国的民族自豪感,亦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因为“嫦娥”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当“嫦娥”把千里共婵娟的意象留给世界品味之时,也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外太空做了一次生动的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