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硬对抗不可麻木 软交流不可少

旺报社评

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处长孙晓雅卸任前夕,建议台湾「别因为中国大陆的挑衅言行而惊慌失措,但也别对这些风险麻木」,提醒台湾「当一个政府、一个国家、一名领袖告诉你他们正在想什么和规画什么,你应该倾听。」可惜的是,尽管孙晓雅卸任前朝野盛情欢送、溢美之辞倾囊而出,但这两句重要的忠告,却淹没在众声喧哗中。

孙晓雅诤言 民进党装睡

孙晓雅的忠告语气委婉,却相当严肃。在国际社会眼中,台海早已成为「地标最危险之地」,但无论政治人物或社会公众,对「危险」的认知却普遍扭曲,简言之就是:将「没那么危险」的事视为重大危险,却对「真正最危险」视而不见。

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大陆的对台军演或准军事执法行动无感,却将两岸交流中所有涉及大陆因素的事物妖魔化。2022年裴洛西来台后解放军围台军演,算是近年关注程度最高的中共军演,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非如何缓解两岸紧张关系,而是政府隐瞒大陆飞弹飞过台湾上空。

今年2月发生的金厦渔船风波,不但至今未能解决,反而对抗更趋激烈,同样折射出台湾从上到下的集体麻木。事件发生后,民进党政府立场强硬,动员绿营侧翼护航,未能掌握陆方主动派员与我方协商的善意,错失打开两岸协商管道的契机,甚至闹到不欢而散,为后来陆方在金厦水域强势执法,押走我方渔船埋下祸根。

还记得民进党政府和绿媒当时怎么说的吗?说大陆海警出动执法是「对内交代」,进入我方禁限制水域是打擦边球,是对台「认知作战」,渔船遇到大陆海警执法不必理会,社会也无需惊慌。结果呢?澎湖籍渔船的遭遇已不言自明。民进党误判大陆海警行动在先,就不免令人怀疑他们是否同样误判台海的危险情势?

民进党在选举策略驱使下,对两岸交流活动草木皆兵,对大陆官方和民间无差别视为威胁、敌意,使得任何大陆机构、团体、民众参与的交流,都被冠以「统战」、「认知战」罪名。台湾人使用大陆用语、看陆剧、追陆星都被扣上「文化渗透」帽子,台湾媒体、艺人说不得半句大陆好话,宗教等民间团体只要与大陆交流就「被染红」,陆生陆配更是需要警惕的「高风险人群」。

莫打认知战 停止扣红帽

轻忽外部真正危险、热衷对内制造敌人,想必是孙晓雅告诫台湾「别对大陆惊慌、也别对风险麻木」的深意。同理,孙晓雅希望台湾认真倾听「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对台言论和意图,正是提醒台湾,面对大陆对台「和战/软硬」两手策略,台湾也应该用两手接招。当大陆谈和平统一、和平发展时,台湾应维持两岸交流的善意与默契,而非干扰交流;当大陆谈武力反独、军事斗争时,台湾应思考如何避免对岸师出有名,而非给人口实。

赖清德上台后,大陆不只「硬的更硬」而是「硬的极硬」,以赖清德倔强的个性,台海「硬碰硬」风险陡升,金厦海域双方渔业重叠区,两岸海警、海巡之间的正面冲突一触即发,逼近准战争样态。设想一下,不久前大陆与菲律宾海警冲突时,菲方船只玻璃被砸碎、手机被砸烂、手指被切掉,若这一幕上演在两岸之间,会掀起双方民意多大的激愤?以目前情势来看,这个场景并不遥远。

对硬对抗愈麻木,一旦发生流血冲突,震荡和危害就会愈剧烈。唯一缓解之道,是尽可能令两岸交流更绵密、更深化,发展互赖关系。「硬对抗」风险愈高,就愈要「软交流」当缓冲,大陆要用好民间交流管道,以更宽阔的心态交朋友,民进党政府要停止对两岸交流扣红帽,不要对「大陆因素」一副赶尽杀绝姿态,最后只会作茧自缚。

从「惩独22条」到「大进满88号」,两岸再度风声鹤唳,但大陆照常在北京、浙江举行两岸青年峰会,接下来的双城论坛更不应受波折或降级,无论是陆方还是民进党政府,都应尽力促成上海官方高层代表团来台,向两岸以及国际社会证明,交流对话仍然是台海问题最优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