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纪实+多维体验”,《文脉春秋》助力古城古建“品质游”
又逢“五一”小长假,国人对外出旅行积攒了许久的热情再一次迎来井喷,而在旅游路线的选择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始终是大热景点,葱茏掩映的古城墙、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雕龙画凤的屋檐梁脊、古香古色的白墙黛瓦、环佩叮当的风情服饰……都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聆听着千年历史的浅吟低唱。
近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在央视综合频道的“再度上新”也为这股历史文化名城旅行热增添了助力,该片不仅全面展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脉络、特色格局、市井生活,还结合政府整体式保护举措与高质量发展成果,展现出古城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焕发的新活力,凸显出城市建设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这些全方位的解读让《文脉春秋》更像是一本“可视化出游攻略”,不仅为国人出行提供了更多的目的地用以选择,还能通过深度解读让游客知晓这些古城古建的“来处”,并跟随纪录片共同思考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去处”。
打破禁锢
以纪实新风格实现历史文化名城“深度游”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凝聚了先人智慧与生活痕迹的古城古建更容易引发千百年来根植于国人血液中的对于深厚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情感回望也会让此类旅游更具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在游览历史文化名城时的难点也是鲜明的——其拥有的多是经过岁月洗礼所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砖一瓦背后是大量纪实影像和辅助资料的遗散与缺失,仅凭部分史志文献难以给世人直观还原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这就要求地方文旅产业从业者不仅要把握好历史真实性、严肃性和架空感之间的平衡,更要将那些散落的历史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游客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故事。
而这一难题,《文脉春秋》给了很好的补充示范,在纪录片中,其将重点放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营建、布局、建筑特点以及修复之上,并对建城史、城市文化等内容进行了整合,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共同支撑起城市历史探索的“纪实主心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让游客对于古城古建了解的更为深刻、透彻。
如在《文脉春秋》长汀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临江而建的长汀古城墙与烟火气息浓郁的街巷,以及其四周包围着的崇山峻岭。大木匠卢和和向后人展示着“一根丈篙做一栋屋”的智慧,“九厅十八井”的沈家大院则是长汀古城建大型宅院的典型代表,而宗祠檐角与门面上那些庄重绮丽的灰雕,更是长汀气候潮湿、交通不便、就地取材的独具匠心。
这些丰富的纪实内容不仅成为游客的旅行“打卡”必选项,更因其提纲挈领的宏观描述和由整体到局部的探究视角,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实现知识点密集的“深度游”。
在呈现城市位置布局和发展演变过程方面,《文脉春秋》不止通过历史照片、影像素材进行对比印证,还通过古代舆图、虚拟数字技术和现实世界视觉相结合等方式,描绘了城市发展的文脉印记,展现出城市在新时代的气象万千。
例如在库车一集中,纪录片不止利用航拍技术对连接老城与新城的“团结新桥”周边样貌进行俯瞰,还通过地图绘制让受众更为清晰直观的看到明清老城与汉唐龟兹故城遗址保护区的分布范围,深刻感受“双城相扣、水城相依,城郭关厢、田园交织”的特色格局。
以人为本
多维体验让文旅产业更具“沉浸感”
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向往不仅在于对当地历史的关注,更在于对其风土民情的好奇,毕竟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纪录片《文脉春秋》“文脉”二字的“文”就是囊括了围绕“人”所发散开的饮食、音乐、绘画、艺术等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
不难发现《文脉春秋》对人的关注也是有所侧重的,如在安庆一集中,片中就既有对于文学典籍中《孔雀东南飞》凄美爱情发生地的考证,也有对于现代章回体小说大师张恨水的关注。但是纵览整部纪录片,更多的则是对生活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中众多普通人的聚焦,他们的“衣食住行娱”共同构成了现实中文旅产业发展的上下游,为游客“吃住游购娱”提供着更为丰富的旅行参考。
以本次“上新”的长汀、安庆、库车这三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节目开篇不约而同的都将当地的特色饮食放到了首位:长汀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一碗地道的家乡味“汆鸡嫲”,不仅抚慰辘辘饥肠,饶桂连的小店,也成了当地人的深夜食堂;安庆大南门的牛肉包子,以豆腐的豆香中和牛肉的油腻,不止有南京牛肉锅贴的香气,还有上海生煎馒头的清淡,吃的是小小肉包,品的却是八方风味;而库车的特色美食馕大如轮胎、薄可透光,与茶水完美搭配,是老城居民延续千年的生活方式,也记录着世代沿袭的文化密码……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凸显着城市所在地的物华风貌,更是将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汇聚于这一碗小小吃食之间,这对于游客探究城市发展的内在肌理不可谓不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与之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如长汀一集中客家的山歌“对唱”,和诗以歌的古乐尺(che)谱,凸显的是长汀当地崇山峻岭的地貌和先民迁徙的文化融合;安庆“倒扒狮街”上的老字号商贾云集,快递物流亨通,共同见证着安庆的百年繁荣;库车明清老城建筑上独具特色的彩画和铜器制作技艺,不仅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还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历久弥新,揭示着龟兹这座丝路大城辉煌历史的一角。
大为地理,小为生活;远为过去,近为当下,纪录片中这些以人为核心,以众多文化维度为辐射所形成的文化体系让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更加丰富饱满,具有人文温度,也让徜徉在其中的人们透过历史迷雾,真切可感的体验着古人先辈们曾经的生活。
连接古今
以“传承”赋能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然,《文脉春秋》的讲述并没有一味的沉浸在对于历史的回望与追溯中,其更多的是对当下发展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
这不仅是一个问题,也是当前生活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里的人们的使命所在,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几乎是所有历史文化名城在实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共识。
库车铜器制作技艺流传已久,是库车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买买提·卡地是库车铜器的第七代传人,据传他祖辈曾专为王公贵族打造铜器,在叮叮当当的敲击、打磨声中,一件件精美的铜制品在他手中诞生。然而,面对市场的不景气,他也曾一度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是他父亲告诫他“一直坚持这个手艺虽然很难,可是如果到了你这一代就结束那是不行的。”这,是一代手艺人的坚守与责任,也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古老的龟兹文化才会得以传承延续。
像买买提·卡地这样,愿意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性和原生性、维护城市整体形象的普通人不在少数,他们可能是对库车古民居上的彩画进行拓描的古建保护专家,也可能是为恢复古建原貌的本地工匠,还有可能是书写安庆文风昌盛密码的桑皮纸制作人,甚至有可能是积极推广地方戏曲的年轻人和长汀江边那一碗一解乡愁的家乡味道……
这些一辈又一辈的平凡人,在今天都是文化历史名城传承与保护的最佳代言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与创新,才使得一座座城市从数千年前历经风雨踏歌而来,在新时代里屹立不倒,并通过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中华文化也由此而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文脉春秋》通过聚焦平凡个体经历与风貌民俗细节,不仅折射出宏大历史背景下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与连续性,还将传承与保护的使命感融化于一砖一瓦、一歌一餐的日常烟火中,描绘出一幅“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一期一城,连点成线,为国人真正呈上一份全方位的、知识性与体验感兼具的“旅行指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假期,《文脉春秋》不仅能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更能让身处古城的游客带着片中那些深度解读去实现一场“古今对话”,助力历史文化名城文旅产业的品质内涵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