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未来啥样?17个重点区域有八大升级

15分钟工作圈示意图

近日,深圳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总指挥部第十二次会议召开,17个重点区域公布,目标成为深圳未来的重要增长极。南都记者翻看这17个重点区域,既有深超总、空港新城大运新城这样的“城市新客厅”,也有梅林-彩田片区笋岗-清水片区、盐田临港产业带这样的“旧城更新”项目。这些项目要建成什么样,从项目规划来看,涉及到慢行系统、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未来城市的概念。看着这些高大上的规划,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名片”呼之欲出。

五年过去,13个重点区域变17个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次公布的17个重点区域中的13个,早在2013年起就开始规划了,当时的要求是力争实现“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形成规模、八年基本建成”。五年时间过去,13个重点区域变成了17个,而这17个重点区域基本上都在建设或规划中。

根据这17个重点区域的目标定位发展阶段、空间规模、产业类型、活动人群等差异要素,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

第一类中心服务性重点区域,是指以高端商务、商业服务和高等级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为主导,聚集服务业就业人群的服务性城市地区。包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坪山中心区、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大运新城和空港新城。

第二类科创园区型重点区域,是指以生产制造、科技研发等产业功能为主导,集聚科研研发、生产制造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人群的产业型城市地区。包括: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高新区北区、留仙洞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福田保税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和盐田河临港产业带

第三类是综合集群型重点区域,是指容纳生产和生活功能,集聚多元化人群的综合型城市地区。包括:梅林-彩田片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光明凤凰城、坂雪岗科技城和国际低碳城。

到这里,三种类型已经囊括了17个重点区域,但是在此基础上还有第四类,也就是旧城更新型重点区域,该类型重叠了部分前三类的重点区域,比起在空地上新建,这些重点区域是利用了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的特点。第四类重叠的重点区域包括:梅林-彩田片区、福田保税区、坪山中心区、笋岗-清水河片区、盐田河临港产业带和坂雪岗科技城。

去年总投资1463亿元

会展中心、空港新城等项目陆续开工

根据计划披露,2017年,重点区域计划投资总额1403亿元,实际完成总额1463亿元(不含盐田河临港产业带),完成率为104.31%,较2016年投资增长48.45%。而2018年上半年,17个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完成计划进度,完成投资931.44亿元,同比增长50 .48%。

就具体项目而言,在2017年,光明凤凰城、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完成投资均超过200亿元,坂雪岗科技城完成投资超过150亿元,过半重点区域完成投资超过50亿元。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二期、亚太卫星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空港新城综合管廊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腾邦总部基地、天安云谷产业园一期、深业上城等社会投资项目进展顺利。而今年上半年,光明凤凰城、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也完成了投资超百亿元。

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为例,2016年9月28日开工建设,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建成投用,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用地面积148万平方米,一期及周边配套设施总投资达867亿元。将作为综合商业配套,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将发展成集会展展示、产业总部、商业中心、国际酒店、精品公寓生态公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物业生态。

而今年上半年完成超百亿元投资的光明凤凰城,距离2014年启动建设也有4个年头了,总投资预期会达到863个亿的光明凤凰城,今年6月12日,迎来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动工仪式,根据规划,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重点布局8个医科和新工科学院,可容纳2万名学生。

六大原因促使区域“升级

作为重点区域,这17个项目实际的规划是“引领和代表全市质量型开发建设的核心地区、探索全球创新之都创新空间供给的先行地区”,对于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划升级”,深圳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分析了六个方面。

首先是跟城市发展有关系,部分区域空间品质、设施质量、环境质量无法满足创新企业和人才的品质需求。以坂雪岗科技城为例,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的坂雪岗科技城,过去又叫华为科技城,1987年成立的华为总部就设在这里,随着时间发展和用工生活需求,周边发展出了大量的城中村,不仅制约区域发展,也和深圳的城市定位不符。在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改造下,未来这个片区将变成高新技术产业云集区,成为“东进战略”的主引擎。

其次是跟产业定位有关系,工业区块线内的产业空间品质不一,大量传统、低效益的产业空间有待提升,配套有待补齐。按照过去的规划,深圳部分传统产业已面临淘汰升级,而根据17个重点区域的规划,新的产业区则呼之欲出。包括留仙洞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等等,都和深圳战略新兴产业一一对应。

再者是与建设方向有关,新规划的重点区域,需在开放空间环境设计精细化有待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需达成共识。从 规 划 来看,各个区域重点项目 都 制定 了 高标 准 的市 政 基础 设施、海绵城市、综合管廊 、智 慧 园区、园林绿化、景观照明技术标准和设计导则,建设方向指向未来型城市。

除此以外,还有重点区域存在污水设施高负荷、市政管网老化或市政管网不足的问题,而部分片区的城市更新会使建筑量和人口激增,基础设施压力继续加大;交通设施精细化建设有待完善;以及缺乏稳定持续的规划、建设、开发和运营主体等问题,这些17个重点区域的建设中都将要一一面对、一一解决。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建成后17个重点区域有8大升级

根据规划,建设17个重点区域对标国际一流的城市建设方向后,主要梳理八大方向,而这八个方向也组成了深圳的“未来之城”。分别是:产城融合乐居宜业高品质城区;多元复合、紧凑集约的中心功能区;双创导向、活力高效的产业区;以人为本、多元包容的现代社区;优质宜人、绿色共享的开放空间;安全舒适、开放活力的街道空间;高效便捷、多层次的公共交通;韧性低碳、安全智慧的基础设施。

以“产城融合、乐居宜业的高品质城区”为例,对标的是新加坡纬一科技园,建成有序融合的品质产城空间。提出“构建15分钟工作圈”,建立建设紧凑便捷的工作圈和生活圈针对就业人群需求,完善工作配套服务设施,建立办公地与公共设施、开放空间、公交站点的便捷联系。

而“多元复合、紧凑集约的中心功能区“则要求:增加屋顶花园、建筑架空底层等中小型公共交往空间,打造全天候公共交往空间;在轨道站点核心区内,建设遮阳避雨、室内外交织、无缝衔接的二层连廊系统;推广立体绿化,建设屋顶花园。

至于社区升级方面,以深圳中心区的水围村29栋农民楼改造为504间人才公寓为代表,成为了人才保障房社区试点。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城市肌理及城中村特色的空间尺度,又通过空中连廊、电梯庭院和室内连廊,串联所有楼栋和屋顶花园,营造出立体的生活街区;通过提升消防、市政配套设施及电梯,成为符合现代标准的宜居空间。未来不仅是水围,还将成为其他旧改项目的范例。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