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航天员状态良好

神舟十二号点火升空(来源:视频综合

【#权威快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记者黄明、张汨汨、张泉,海报设计张晨光)

延伸阅读:

震撼!神舟十二号与地球同框(来源:视频综合)

中国空间站将迎来首批“住户”,他们怎么呼吸、睡觉、洗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成功发射。飞行乘组由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中国空间站将迎来首批“住户”。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两个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组成。之前,核心舱与货运飞船已成功发射和快速对接,此次载人飞船顺利发射,离空间站的建成又近了一步。

全世界已建成多少个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有何特别之处?航天员怎么呼吸、睡觉、洗澡?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为此采访了上海市宇航学会资深航天科普专家、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陶建中研究员。

月球基地也要来了】

在中国空间站之前,全世界已建成12个空间站或空间实验室

苏联的“礼炮一号”是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正如它的名字所寓意的,“礼炮”系列空间站一共有7个。其中前5个属于第一代技术,只有一个对接口,后两个是第二代技术,有两个对接口。中国空间站建成后有五个对接口。

美国的空间实验室重达十几吨,相当于苏联第二代空间站技术。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重达142吨,设计寿命5年,从1986年到2001年实际服役十五年。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重达420吨。它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其中美国出资最多,花了1千亿美元。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底建造,历时12年完成,计划用到2024年。“俄罗斯还有一个科学舱至今没有发射到国际空间站,应该是不会上去了。”陶建中说。今年早些时候,俄罗斯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曾表示,俄罗斯可能于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着手建立俄罗斯自己的空间站。

除了上述10个空间站,分别为8吨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可以算是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是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太空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起了重返月球和载人登陆火星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卢森堡、韩国、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克兰和新西兰等11个国家参与这一计划。预计2024年,将有第一位女宇航员和一位男宇航员在月球登陆,并建立可供常态化驻留的月球基地。

【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二维码”】

中国空间站有何不一样?“虽然我们的规模不如国际空间站那么大,但效率更高,工作环境更好。”陶建中说。

国际空间站的有效载荷重量比为7.9%,而中国空间站达到了17.7%。顺带也夸一下“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总重13.5吨,给中国空间站送去的“快递”就达6.8吨。

由于太阳能帆板效能逐年降低,眼下,国际空间站供电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空间站使用可折叠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 功率达100千瓦,不仅可以收拢还可以移动位置,发电效能更高。

除了核心舱,中国空间站未来还将迎来两个实验舱。这三个舱 之间的信息联络,将由光电缆传输来实现,达到万兆级别。此外,让国际空间站羡慕的是,这里还有WIFI无线电收发设备,航天员都戴着骨传导耳机来进行通话

国际空间站经常有东西不翼而飞,至今已“挂失”100多样物件。在中国空间站,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航天员只要手持终端,一查就知道东西在哪里。

既然在空间做实验,有什么不明觉厉的“黑科技”吗?据介绍,这里有超冷原子实验柜,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北斗导航系统用的原子钟300万年误差一秒,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中国空间站的原子钟组竟然30亿年误差一秒!

【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会有点忙】

神舟十二号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他们将进行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工作。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航天员在空间站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其实,他们会比较忙……

“天和核心舱内有1243个设备,航天员上去后要负责组装、固定,还要对空间站和有效载荷进行保养维修。”陶建中说。

此外,航天员还要做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据介绍,中国空间站提供三个实验平台,一是密封舱,内有一个标准大气压,是人类长期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有一定湿度和温度;二是非密封舱,与高空大气连通,没有空气,但能抵挡空间辐射;三是舱外实验平台,有强烈辐照,可连接其他实验装置。

中国空间站未来将做哪些实验呢?“一共9大科学领域1千多个项目!”陶建中介绍,实验涉及生物科学、生命科学、材料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基础物理学、医学等。特别是航天医学,比如骨密度下降、骨质流失、肌肉萎缩,以及大脑和心脏有氧工作能力下降等航天病,尤为引人关注。

【航天员怎么呼吸、睡觉、洗澡?】

国际空间站此前公布过一组数据:每个航天员每天呼吸氧气836克,呼出二氧化碳1000克,喝水3077克,小便和出汗3331克,饮食618克,大便200克。

大家同样好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怎么呼吸、睡觉、洗澡呢?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天舟二号”此前快递了不少生活用品,可以保证航天员“衣食无忧”。

为了更顺畅地呼吸,航天员要制造氧气,既可以把过滤的废水进行电解,也可以使用化学制氧机。

以往,航天员都是把睡袋往墙上一挂,“站”着睡的。中国空间站将为航天员辟出独立睡眠区,现在总算可以“躺”着睡了。

洗澡,确实是个难题。但相比过去只能用湿毛巾擦擦,还是有所改善的——可以在一个包裹式的淋浴袋里进行喷雾。

要是想家了,每位航天员都有专线,可与家人通话。

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 舱内画面曝光(来源:海外网)

神舟十二号首飞空间站,入住“三人间”带了几套衣服?揭秘聂海胜等航天员换装

刚刚,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17日上午送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飞向太空,“登记”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你可知道,航天员们入住“三人间”带了几套衣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请出来自上海的服装设计师,揭秘航天员换装。

原来,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的系列专用服装,都出自东华大学研发设计团队之手。事实上,在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之后,这5年来东华“科技+设计”坚持自主创新,再次“贴身”陪伴航天员踏上太空征程。

一定记得16日聂海胜等3位“帅哥”亮相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3人正是身穿着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研制的“常服”,现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除了日常穿用的“常服”,东华团队为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设计的系列专用服装,还包括: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甚至睡具等,以及从任务训练服到专用服饰等的地面任务服装多个种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用服装不仅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成为中国航天员面对整个世界的“太空华服”。

“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是以功能性和工效性优先,兼具美观性的多功能服装,我们在面辅料、色彩图案,甚至服饰细部缝迹线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国特色的时代元素,展现中国航天员作为中国梦的太空筑梦人和守护者的美好形象。”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全系列航天服及配饰的款式、颜色、图案、质地等,不仅彼此之间相互匹配,还与舱室环境相融,在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和时代特征的同时,体现出航天员群体的职业特点和精神风貌。这些各具功能的不同类型服装,有的能够在长时间太空飞行中帮助航天员对抗失重对人体肌肉的不利影响,有的能呵护航天员调节他们的情绪和心情,同时还考虑到舱内光线环境下进行摄影、摄像和图像传输后的显示效果,可谓是“一样菜必须满足百家胃”。

例如在航天员常服设计中,在天空色湖蓝基础上加入象征地球天际线和外太空的色调元素,深浅明暗的变化搭配,让服装看起来更立体饱满,也更有层次感。工艺上,多以立体直线条为主,前肩隐喻航天飞行轨迹的“S”弧线与前胸象征胜利的“V”字形直线拼条呼应,呈现粗细曲直的和谐之美。

有意思的是,除了服装本身,航天员佩戴的一些服饰用品设计,还依据服装的色彩和造型进行了系统规划。其中,航天员荣誉徽标的主线条,犹如在湛蓝宇宙中航天器飞行的轨迹,给人以向上奋飞的动感,特别是五角星的数量,表明了佩戴者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次数。李俊教授表示,研发设计团队正是通过航天员专用服装这样的综合载体,用艺术设计彰显“飞天”的内涵与风采。

航空航天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东华大学就开始用科研助力中国人问天探索。如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韩文爵高级工程师团队所研制的“航天飞行器高可靠钝化玻璃”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陪同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首次飞入太空。又如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参与研制的“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作为太阳能帆板的关键材料,连续成功服务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

在航天服研制中,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张渭源教授团队还历经3年完成舱外航天服“舱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系统”研究,利用暖体假人给出模拟外太空条件下航天员穿上舱外航天服后的代谢能量、热传递和皮肤温度等数据,为保障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出舱发挥了关键支撑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