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黄红霞: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 | 两会好声音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夏晨翔】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河南省作为能源大省和经济大省,正面临着从传统能源体系向新型能源体系转变的历史性机遇。

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点,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较大困难。此外,传统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也难以适应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高效利用。面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

1月20日上午,河南省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黄红霞进行发言,提出建议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破解“源网荷储”协同共治中的瓶颈问题。

积极争取国家试点,谋划电力改造重大项目

黄红霞建议,结合“十五五”规划,河南省应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风光储互补的微电网、零碳示范区、虚拟电厂等试点项目。这些试点项目将为河南省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效应,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农村能源革命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

黄红霞建议,河南省应积极争取农村能源革命、大电网改造和绿电绿证试点,推动农村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助于实现农村地区的能源清洁化和智能化,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贡献力量。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黄红霞还建议,河南省应积极谋划电力系统改造“两新”“两重”重大项目,加大分布式新能源开发、水风光氢综合开发、“光伏+农业”、智慧微电网、配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的储备、纳库和入规工作。

黄红霞强调,通过加快这些项目的落地步伐,将进一步优化我省能源结构,有效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和调控能力。

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提升配电网承载能力

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红霞建议,要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加强对新能源场站配建储能项目的监管考核,防止“建而不用”的现象发生。同时,研究出台大型独立共享储能辅助服务、新能源配套租赁等机制,降低发电企业及用户的初始投资成本。

配电网承载能力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全省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评估等级为红色、黄色乡镇数分别为1546个和465个,分别占全省总数达63%、19%。

“城市部分商业区、居民区等配变容量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接网需求和大规模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接入。因此,一定要统筹制定配电网规划,做好与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产业发展规划的联动,加大配电网投资力度,鼓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有针对性加强配电网建设。”黄红霞表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能源互联网

产业园区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载体。黄红霞建议,要推动河南省184个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通过集成应用分布式光伏、风能、新型储能、余热余压利用和能量管理系统,实现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和“隔墙送电”,降低制造业用能成本。

同时,做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示范工作。在符合河南省光伏发电项目用地政策条件下,利用乡村道路沟渠闲散资源,建设光伏路灯、光伏长廊、光伏球场等新能源项目。同时建立产权明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村企合作”机制,强化项目审批、用地、并网、金融支持等要素保障。这将有助于推动乡村地区的新能源发展和乡村振兴。

此外,黄红霞还建议,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搭建能源互联网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通过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推动形成‘风光火储’多元供应体系和‘源网荷储’融合发展格局。这将有助于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黄红霞表示。

抢抓产业增长点,促进电力系统科技创新

据预测,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万亿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因此,黄红霞建议,河南省还要积极推动光伏电力制甲醇等燃料储能,发展更具经济性、安全性的铅炭电池。加快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能、钠离子电池、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发展。

同时,要推动发展智慧电网产业。发挥许继电气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我省分布式光伏集中的村镇和用电集中的开发区加快老旧电网设备更新,推进电网装备标准化,探索建设一批分布式智能电网项目。

此外,要发展新能源化工产业。加大现代煤化工—绿氢—绿电产业耦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风电光伏大型基地配套开展风光制氢,支持压缩氢气储运、高压快速加氢站、制氢加氢一体站等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依托龙门实验室拓展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电力系统科技创新。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