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同、和合共生”:国际学生学习汉语背后的故事

17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人民网承办、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的2020“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在郑州圆满落幕。

本次大赛以“和合”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主题,自今年10月16日线上开赛以来,吸引了数千名国际学生踊跃参赛。10名进入决赛的选手在现场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汉字情缘,分享了他们学习汉字的故事

文化连接世界 汉语和合文明

小时候马思莲生活在非洲卢旺达的一个小村庄里,收入不高的家庭里没有电视机,她就跑去朋友家看电视“追星”。这一切都缘于她对中国武术的热爱。

“在电视上看成龙是我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尽管母亲因此惩罚了我,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对武术和中国文化的热爱。最后她屈服了,还给我买了一台电视机。” 马思莲说。

小学五年级,马思莲凭借第二名的成绩得到父亲送她的一份礼物――一盒成龙电影碟。从那以后,她对武术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她开始学习中文,想着终有一天能探寻这个诞生武术的国度

如今,她的梦想实现了。站在2020年国际学生“汉字与我”演讲比赛的舞台上,马思莲为观众们讲述了她与汉语的故事,她说,“学习汉语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想今后在中国和卢旺达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

参赛选手马思莲

像马思莲一样因为喜爱中国文化而开始学习中文的选手有很多。来自肯尼亚的罗�z就被中国古代木兰的故事吸引。她说,正是中国的花木兰激发了她学习汉语的兴趣,除此之外,中国诗歌和文学的魅力套牢了她的心。

罗�z说:“我从妈妈那里听到了木兰的故事。她总是告诉我要成为像木兰这样勇敢而坚强的女孩,她为我树立了榜样。”她的母亲为了自己喜欢的教师职业而放弃了首都的一份高薪工作。她说:“当我毕业时,我也想像母亲一样,在我的国家分享我所学的知识,与我国人民一起了解中国。”

参赛选手罗�z

来自捷克共和国的28岁小伙骆恒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他与汉语的缘分起于对餐馆招牌的好奇。“我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带我去一家中餐馆。我问餐馆的老板,这些汉字是否是某种图形设计,他自豪地告诉我,那些是汉字。”

参赛选手骆恒

骆恒说:“汉字的创作方式和隐藏在其复杂结构下的哲学激发了我学习汉语的兴趣,我认为这是解密中国文化秘密的关键。”

骆恒和罗�z都相信,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可以变成中国与家乡联系的桥梁,帮助双方相互了解,建立友谊

语言和而不同 世界大同共生

在“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理念下,中华文明已经绵延数千年。在“和合”的主题下,参与本次比赛的选手们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中华文化的和谐与魅力。

疫情期间,参赛选手们一起分享了彼此互帮互助的经历。“当疫情发生时,我感到非常担心。但是我的同学和老师一直在支持我并帮助我,使我感到像在自己家一样。中国人与邻居之间的这种和睦关系,我们都应该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扬。”在河南师范大学攻读IT工程专业的柬埔寨学生科森说道。

参赛选手科森

骆恒在疫情期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说:“我看到在疫情期间的中国人会相互帮助和支持。一旦出现问题,中国人就会立刻团结起来,共同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这样做。”

“中国人一直希望与其他文化和平共处。新冠疫情是全球性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共同努力抗击病毒。通过合作和相互理解,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喀麦隆博士候选人欧力说。

参赛选手欧力

此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发表致辞称,疫情下的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休戚相关,人类命运更加紧密相连,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疫情。希望各国人民以“和”的理念,放弃争议和偏见,以“合”的理念开展合作,共创和平、安宁、繁荣、美丽的世界。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根植于每位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大赛不仅是一个学好汉字、讲好汉语的舞台,更是一个了解中华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

参赛选手骆恒说:“中国和捷克的文化截然不同,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相互尊重和合作。通过向捷克人民传授中文,将为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