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篇“野有死麕”,读后令人面红耳赤,是艳词、还是民歌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311篇,主要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汉武帝时期,《诗经》更是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按照类别来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爱情诗;其二,是政治讽刺诗。
爱情诗的代表作有:《郑风》里的《溱洧》、《褰裳》、《子衿》;《卫风》里的《木瓜》;《周南》里的《关雎》;《秦风》里的《蒹葭》等。
政治讽刺诗的代表作有:《大雅》里的《板》、《荡》、《瞻》;还有《邶风·式微》《邶风·北门》《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
关于《诗经》这部著作的评论,以孔子的论断“思无邪”为核心,一直影响了两千余年。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后世学者为了解读孔子“思无邪”三个字,很多人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有很多解读的都很不靠谱。
比如有人说,“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
“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也就是说孔子说了一句废话而已。
到了宋朝,理学家朱熹来解读“思无邪”,更是跳出了对《诗经》里诗的内容的评价。
而是告诫人们读《诗经》的时候要“思无邪”,就是读《诗经》的时候不要有杂念。
但众所周知,《诗经》里很多诗篇都是描写爱情的,少男少女读之岂能不动心?
无论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都会令人想入非非。
尤其是名篇《野有死麕》,更是令女孩读之面红不已。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说:在荒野里有一头死鹿,用白茅草包的很精致。有一位少女知道是心上人送的,春心荡漾,与小伙追逐调笑。
第二天在丛林间的小树林里,又发现了一个包裹整齐的死鹿,少女明白了小伙的心思,小伙看少女时,女孩真是美若天仙。
几次交往之后,两个年轻人均是蠢蠢欲动。
小伙开始动手动脚,这时候矜持的少女开口说道:“慢慢来啊,别着急、别慌张。小心点别弄响了我围裙上的配饰,惹的狗儿叫唤让人知道就不好了”。
在思想保守的封建社会,读到这样的诗句,如何能够自已呢?
《野有死麕》的字面含义本是如此。
但是这时候学者们岂能打了孔子和朱熹的脸呢?为了以正视听,他们开始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要见解有六种:
其一:讽刺诗
以汉《毛诗序》《韩说》为代表。
他们认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除了周王室附近区域大家还尚有礼仪之教,其他地方早已礼崩乐坏,世风日下,人们的丑恶行径逐渐表露。
其二:贞女抗暴词
以《郑笺》《孔疏》、陈子展《诗经直解》为代表。
他们观点认为,当时世风日下,很多男女向往媾和。通过全词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是贞女赤裸裸的抗暴词。
文史君只能说,其中浓浓的甜蜜,难道没有看见吗?两情相悦,能叫不和谐吗?
其三:淫诗
以宋代欧阳修《诗本义》、王柏《诗疑》为代表。
以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观点看,这明显就是淫诗一首,和金瓶梅没啥两样,有什么不能说的。
文史君之见,往另一个方向去想,难道不是唯美的爱情诗吗?古人之笔,甚毒啊!
其四:隐士诗
以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
清朝学者方玉润首先摒弃了“恶无礼”说和“淫诗”说。
他认为,此诗阐释为一位高人逸士拒绝出山为官,并婉言谢绝当世求贤的人。
文史君之见,可以算作一个新颖的角度,但是这也太抽象了吧?需要多么牵强,才能领会得当啊!
其五:礼仪习俗诗
以宋王质《诗总闻》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为代表。
他们认为这场景应该描写的是当时楚地出嫁女孩的场景描写。所谓的“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就是告诉伴娘,别动我的衣服和盖头,弄乱了如何见新郎。
可后边的“无使尨也吠”,又怎么解释呢?
其六:山村百姓的民歌
以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为代表。
他们认为这首诗可能描写的是民间的民歌,就像陕西民歌或山西民歌一样。用传唱的方式来表达爱情。
文史君之见,这个解释也许是最恰当的。古时候男女应该都很矜持,这样的求爱方式不是为最好的方式。
并且,也许这样的民歌都传承几百年了,最后被写在《诗经》里也未可知。是时光沉淀的产物。就像我们现在读诗经一样,有一种别样的美。
读者们,关于“诗经里的‘野有死麕’”,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