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国际专家组:疫情溯源机会之窗正变小
赴中国研究COVID-19疫情起源的国际专家组表示,疫情溯源的关键科研之窗正在变小。(图/shutterstock)
今年初被世卫派赴中国研究COVID-19疫情起源的国际专家组表示,疫情溯源的关键科研之窗正在变小,他们曾呼吁任何佐证实验室外逸论的资料都请提交世卫,但到目前一件都没有。
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美国媒体披露,美国总统拜登已收到今年5月下令情报圈调查COVID-19起源的报告,但结论是美国情报圈对病毒起源仍无共识。世卫-中国的疫情第一阶段联合溯源报告3月发表后遭受部分科学界与西方国家质疑,批评未能充分注意实验室外逸论,中方也没全盘分享数据等。
「自然」(Nature)期刊25日刊出发年初前往中国参与溯源研究的11位国际专家的联名声明评论,是他们在连月争议后首次公开表态,回应报告发布后的相关批评;唯一没参与联名的当初成员是世卫(WHO)食安科学家班恩巴瑞(Peter BenEmbarek)。
国际专家组成员表示,他们出发前每人都有向世卫提交详尽的保密声明,充分交代包含资助、共同研究与曾提出过的疫源看法等潜在的利益冲突资料,都经过世卫检视后才被派往中国。
专家们在声明里强调,他们的任务遵循世卫与中国于2020年商定的职权范围,包括详细重建大流行的早期阶段、早期病例回顾性研究及人类、动物和环境相关分析等,实验室外逸论本不在他们短短两周的研究范围,但因觉得外逸论重要到无法忽视,因此纳入与中方的讨论议题。
专家组表示由于在武汉的时间与授权有限,只好优先了解相关实验室在疫情之初的角色、整体生物安全程序与2019年底可能的职员染病等。他们访谈中国疾控中心在武汉的实验室、湖北省疾控中心实验室、中国社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3间实验室的负责人、职员,并检阅对方的研究作为评估。
国际专家组表示,中方固然不愿分享一些原始资料,像是174名2019年12月的确诊病例,理由是顾虑病人隐私,但鉴于这些人不大可能是最初病例,对溯源帮助有限,因此双方同意这些资料列为第二阶段溯源研究时再触及。
专家们称第一阶段的溯源研究本就不预期能给出决定性答案,只是为经年累月的后续科学调查奠定基础,他们在报告里也叙明若往后能取得新证据,第一阶段的结论便会修正,「围绕这份报告的一些公共话语可能源于对调查工作本身的误解和误传」。
他们强调报告并未将实验室外逸的可能剔除,只是根据现有能取得的资料,他们无法苟同部分科学家与媒体把实验室外逸论的可能性比重,拉擡到与动物宿主中介传人一样高。
今年6月一份论文披露美国国家生物技术资讯中心(NCBI)去年3月应中方科学家所请,删除资料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分析数据,引发灭证质疑。但专家组表示,他们的中方同僚洽询后已将数据恢复,并将数据加进第一阶段溯源报告里,相关数据来自去年一月发病的人,无法为溯源提供任何新资讯。
专家组表示,他们在第一阶段报告里乃至报告发布后,都曾呼吁凡有任何佐证实验室外逸论的资料,都请公开发表并提交世卫,「但目前为止一件都没有」。
国际专家组表示,他们与中方团队都有推进第二阶段溯源的意愿,他们也列出进一步追溯中国境内、境外的早期COVID-19确诊例、评估中国境内与邻国的野生蝙蝠等潜在宿主等优先要务。
专家们担心随抗体消失,搜集进一步样本与筛检2019年12月以前接触到病毒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许多可能攸关溯源的农场与动物遭关闭及扑杀,很难找到早期向人类传播病原体的证据,溯源的关键生物科研之窗正在变小。
「溯源是全球当务之急,它需要基于科学...我们呼吁科学界和各国领袖联合起来,加速推动第二阶段溯源研究,目前还有时间。」
此外,科学期刊「细胞」(Cell)8月下旬刊登一篇由雪梨大学进化生物学家霍姆斯(Edward Holmes)、美国犹他大学人类遗传学者高德斯坦(Stephen A. Goldstein)等20多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研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最有可能源自动物传人的跨物种途径,实验室外逸论缺乏足够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