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艺术为修行 朱铭70年创作人生

香港艺术馆2014年2月27日举办「刻画人间:朱铭雕塑大展」,朱铭亲自到现场调整作品展出角度。(朱铭美术馆提供)

「艺术即修行!」朱铭视之为自己的美学体悟,在近70年的创作生涯中,历经种种戏剧般的人生转折,仍以旺盛的精力、使徒般的热情,将一生献给艺术。

朱铭本名朱川泰,15岁时师从雕刻师李金川学习雕刻及绘画,虽在传统雕刻界已颇有名气,但他一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并挑战当时的全省美展。1967年他以作品〈久别〉获22届全省美展雕塑部第3名;30岁时他决心敲开艺术大门,拜雕塑家杨英风为师,从工艺雕刻正式踏入艺术创作领域,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捩点。

在杨英风门下8年,朱铭学习的是「丢」的美学,也反复比较东、西方美学的不同。1976年在国立历史博物馆的首次个展,朱铭即以〈同心协力〉等充满乡土形象的作品一鸣惊人,日后被视为1970年代台湾乡土运动的重要象征,也奠定他在艺坛的地位,获得国家文艺奖、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衔。

但朱铭并非停留于乡土作品。在杨英风的支持下,他又发展出知名的《太极系列》,并于1977年以此系列首次在国外展出且赢得高度评价。1980年代初期他又发展出《人间系列》,他曾言太极系列不随「形」走而随「意」至,而人间系列则生活化地呈现形象人物,也更接近随兴而自由的现代雕刻理念。

2000年朱铭以〈太极拱门〉为《太极系列》画下句点,2007年他的《人间系列》色彩开始转变为白色。他曾表示:「以后,我的雕刻上色只用白色,这是一种成长。」抽离了彩色的说明性与装饰性,而以更纯粹的造型和材质语汇为创作方向。

2003年,朱铭获辅仁大学颁授该校首位名誉艺术博士,朱铭当时的感言是:「只要肯努力,丑小鸭也会变天鹅。」他陆续又获「93年行政院文化奖」、第十届「总统文化奖—文化耕耘奖」等肯定。

朱铭曾强调艺术是修来的,他表示修行不是宗教道场里的高妙玄理,而是平常生活中的体悟与实践,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视艺术为修行,是他的美学体悟,更是其人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