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百亿票房背后:资本的回归与变奏
暑期档进入收官前的冲刺期,截至8月19日10时,2024暑期档总票房达102亿元,随着观影热潮的显现,电影资本在迎来回温的同时,也显露出新的变化趋向,一方面,资本对于电影项目的选择更加注重细分领域的挖掘,不再盲目追求大规模制作;另一方面,资本也表现出对拥有创新能力的电影科技型企业的浓厚兴趣。此外,随着跨界资本对电影行业的理解不断加深,跨界投资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本运作,而是广泛参与到电影产业的全链条,以更加谨慎和理性的思路,在与各方的协同合作中共同构建起行业的全新生态格局。
变化一:投“细”不投“大”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注意到,近段时间以来,“精细化”一词成为上市影企在投资市场的关键词。其中,万达电影在财报中提到了“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模式”,博纳影业也在财报中提到“精细化运作”,中国电影则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降本增效”。
“相较过去,2024年电影投融资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在于资本结构的多元化与投资策略的精细化。”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谈到,具体来看,观众需求的升级,促使电影内容向高质量、多样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了投融资向具有创新能力和内容优势的项目倾斜。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4年票房破亿元影片达52部,其中21部影片关联公司达20家以上,电影《逆行人生》关联公司达46家,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关联公司达到51家。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指出,电影行业呈现一方主控多方出品的新趋势。通过多方出品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不过也从侧面呈现出,资本关注到行业存在投资回报不确定性,因此注重投资的多元化和风险控制。
“逐步告别放量式增长后,电影行业走向了注重内涵式增长的存量阶段,资本对于电影项目的选择更加注重细分领域的挖掘,不再盲目追求大规模制作,数据的变化印证的是市场趋于理性。”投资分析师高嘉如是说。
变化二:青睐科技型企业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今年产生的7起电影行业投融资事件中,有2起事件聚焦于影视特效制作等电影科技企业。
具体来看,墨境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吴京实控的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前者成立于2007年,曾参与《流浪地球》《独行月球》《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的视效制作,而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流浪地球》《长津湖》《走走停停》等20余部影片中担任出品方。而另一起投资则源自跨界资本,广州市影动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天使轮融资,融资金额数千万元,领投方为广州南沙中盈星辰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对应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指出,增强电影科技实力,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魏鹏举指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近年来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因此技术类赛道的投融资成为电影投融资事件中的新增量也符合大势。
此外,魏鹏举进一步谈到,相对于跨界资本而言,内容类的产品投资风险性相对高,而参与到影视特效、影视技术等技术类的产品往往能够带来更直观的效果提升和成本控制,技术的发展相对较为稳定和可预测,较内容创作而言,不易受到观众口味和市场潮流的大幅影响。
变化三:跨界资本趋于理性
对于想要一圆“电影梦”的跨界资本而言,能否承担影视行业的高风险性?影视行业又能否为入局的资本提供可容纳的市场体量?待解答的问题还有很多。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电影市场引发热议,对于电影内容的讨论之外,也将背后的关联公司推向大众视线。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该片的8家出品方中出现了跨界资本的身影。除了以从事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福建省兴和股权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之外,另一家跨界出品方为国安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据天眼查,该公司为中信国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国安”)的全资子公司,中信国安经营业务涵盖有色金属和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此外,中信国安成立于2023年,由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1.6658%,但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之外的其他8家中信国安股东,均显示股权冻结。
跨界资本入局,《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所包含的跨界出品方只是电影投融资市场的一处样本。
魏鹏举指出,电影是一个产业链相对独立的行业,具有独特的规律和运作模式。导演赵霞也指出,“彼时,跨界资本大多停留在资本层面介入,对电影行业的本质特点及运作规律缺乏深入认知,如今的资本越来越懂电影了”。
在赵霞看来,跨界资本对电影行业的理解不断加深,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本运作,而是广泛参与到电影产业的全链条,涵盖创作、制作、发行、放映乃至衍生品开发等各个环节。这一转变也推动了各方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起电影行业的全新生态格局。
“电影投融资市场整体趋稳和理性化。近年来,电影产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投融资金额也呈现波动下降,显示出市场对头部项目的青睐,同时也反映出对电影投资风险的谨慎态度。”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谈道。
北京商报记者 韩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