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阿克苏答卷”

(原标题:书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阿克苏答卷”)

数据显示,得益于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及“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阿克苏地区的森林面积增加、覆盖率提高。目前,地区森林面积达1737.1万亩,覆盖率从2012年的6.5%提高到目前的9.06%。与此同时,地区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造林缚沙龙 逐绿向前行

——书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阿克苏答卷”

4月14日,从沙雅县城出发向南,经过60余公里的车程就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映入眼帘的除了绵延不断的沙丘,更多的是沙漠边缘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新疆杨,林间梭梭、沙枣树等沙生经济植物也是枝繁叶茂。从高空俯视,延伸的绿洲犹如给沙漠围上了一道绿色的“围巾”。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在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扩张,给绿洲城郭带来现实危害。《史记》所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中的楼兰国等,就覆没在漫漫黄沙之中。

阻挡沙漠对绿洲的侵蚀,是实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拓展各族群众生存空间的永恒主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阿克苏发扬柯柯牙精神,抱着终有一天会战胜沙漠的“愚公移山”志,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防沙治沙工作。40多年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一道宽60公里、长386公里的“绿色长城”,成功阻止了沙漠入侵绿洲,保护了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

今年春季,响应国家和自治区的号召,地区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计划用6年时间,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这是地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回望:昔日黄沙肆虐侵袭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昔日饱受风沙之苦,尤其对紧邻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市、库车市、沙雅县、阿瓦提县及柯坪县等县(市)来说,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遭到极大威胁,更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沙丘流动很快,没几天就推进到房子跟前。要是遇到沙尘天,遮天蔽日都是沙子,眼睛都睁不开。”4月7日,说起昔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造成的危害,沙雅县盖孜库木乡库木博斯坦村村民陈月琴感慨万千。

陈月琴所处的库木博斯坦村,是沙雅县最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个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里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刮几次沙尘暴,瞬间让白昼变黑夜,能见度只有几米,为了躲避风沙,村民不得不待在家里。

“沙粒顺着门缝吹进屋里,人脸上、头上全是沙子,桌子上、床上也全是沙子。”陈月琴说,曾经村民饱受沙尘暴之苦。

“风天一出门,带回半斤沙”,这是居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村民的口头禅。 年平均降雨量2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是其150倍,每年风沙天气在180天以上,说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人们眼神中满是无奈。

奋进:四十余载防沙治沙

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带来的风沙危害,防沙治沙工作提上了日程。自1978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后,地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作就此拉开序幕。

一部治沙史就是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史。地区林业和草原局林保中心副主任张志军回忆,从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建设开始,再到地区相继启动实施“五个百万亩”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年年春秋季,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及各族群众自发来到沙漠边缘及戈壁荒滩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地区实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种草、草方格固沙……40多年来,在绿洲与沙漠交界处植出面积为2.3万平方公里的绿洲。

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是成片的白杨树、梭梭树和沙枣树,星星点点的湖泊如宝石般点缀在沙海中,随风摇曳的芦苇丛中,时而有飞鸟展翅飞翔、时而有野兔跑过,这是如今艾西曼区域所呈现出的喜人景象。

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艾西曼区域,曾是沙化严重区。

三年前,受塔克拉玛干沙漠侵袭,艾西曼区域土地沙化严重,沙丘逼近村庄,区域内湖区面积逐渐萎缩,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

2021年,地区启动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阻止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侵害,筑牢生态屏障。

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艾西曼区域管护站站长蒋军亲眼见证了艾西曼区域由黄变绿的蜕变。他说:“通过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封沙育林、湿地修复等措施,艾西曼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塔里木兔、野鸡等野生动物也时常可见。”

艾西曼区域的变化是地区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统计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44.78万亩,并建成6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十三五”期间地区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163.75万亩。

造林缚沙龙、沙丘变绿洲。如今,行走在塔河两岸, 处处披绿装,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悠悠碧波与葱葱花木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发展:沙里淘“金”产业兴旺

沙漠绿了,百姓富了,这是人类与沙漠相处当中,一个双赢的结果。

在防沙治沙中,地区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可持续发展的防沙治沙战略,尝试开展光伏治沙、微咸水滴灌种植梭梭、沙漠种植肉苁蓉、罗布麻等,探索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和区情的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雅县,相继引进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程,通过种植沙生经济植物、发展光伏产业等方式,实现固沙增绿富农。

4月6日,走进位于沙雅县盖孜库木乡万亩梭梭治沙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挖肉苁蓉。在该基地的烘干车间,一车车的肉苁蓉正等待烘干和精深加工。“每亩肉苁蓉的产量在200公斤以上,现在市场行情好,每亩地收入2000元左右。”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朋辉说道。

得益于境内充足的沙资源优势,阿瓦提县采取企业主导、扶大扶优扶强的政策,建设了占地8300余亩的刀郎部落景区。凭借沙漠、胡杨等优质的自然风光,景区每年都会吸引疆内外众多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刀郎部落景区副经理况琳琳说,清明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当地100余名村民在景区从事餐饮、商品销售等,实现了增收。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把黄沙变为“金沙”,地区各地立足生态,科学培育特色沙产业,在种植沙棘、梭梭、柽柳、文冠果、甘草、四翅滨藜、罗布麻等沙生经济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沙产业,实现在沙里“淘金”,开启新的经济增长点。

沙雅县沙漠公园、库车市沙漠公园、沙雅县沙雁洲景区、新和县沙漠花海景区,以及乌什县欣禧源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新疆黄羊滩生态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景区和企业的建设落户,让沙漠经济充满澎湃动力。

据统计,2023年地区涉沙旅游业接待游客数量为24.21万人,年收入约834.9万元。截至目前,地区沙区种植特色经济植物面积达25.79万亩,涉沙产业企业12家,2023年沙产业企业产值合计8900万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

开战:誓将沙漠变成绿洲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就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道路。

数据显示,得益于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及“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地区的森林面积增加、覆盖率提高。目前,地区森林面积达1737.1万亩,覆盖率从2012年的6.5%提高到目前的9.06%。与此同时,地区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十年树木,非一日之功。虽然地区的总体生态环境在不断向好,但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变。

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代人为之接力奋斗。

蓝图绘就、战鼓擂响。在充分论证地区水土条件、大风途径及影响程度后,3月23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区域(塔河南岸)正式开战。

张志军说,按照规划,至2030年,地区将在塔里木河流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实施防沙治沙治理区域面积2000.8万亩,采取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草)、退化林和草原修复、草方格固沙、胡杨林生态补水、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光伏+治沙”等12项综合措施,确保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目前正值春季植树造林季。连日来,沙雅县、阿瓦提县、阿克苏市等地植树造林点掀起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沙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王芳说,这次她参加的春季植树造林活动,是她第一次在沙漠里面植树,虽然很辛苦,但想到植树能让沙漠变绿,觉得一切都值了。

在地区,还有千千万万个年轻的“王芳”,他们用责任与付出托起沙漠中的希望。(刘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