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路径

□李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赋能作用,数字技术已成为促进高校网络思政创新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高校网络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也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产生了剧烈变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应主动顺应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发展趋势,发挥好数字技术赋能增效的重要作用。

赋能教育队伍建设 优化网络素养培养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是开展高校网络育人的骨干团队与核心力量,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通讯员、学生骨干等为主要代表。数字化背景下要全面优化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网络素养的培养,夯实网络育人队伍的教育功底。

一要优化教育队伍的数字素养。数字素养包括数字理念、数字使用能力等多维度的数字能力,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全面提升教师五个维度的数字素养。通过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提高师生关于数字技术的获取、使用、反馈等方面的能力,推动高校网络思政数字身份的构建。二要优化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数字化背景下要通过数字技术帮助网络育人队伍深入掌握媒介传播规律,提升融媒体运用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帮助教育工作者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灵活运用“时、度、效”的传播原则,构建适合青年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深入开展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断拓展数字时代网络思政的传播空间。三要优化教育队伍的信息素养。在网络直播公开课、VR沉浸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手段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要重视网络思政队伍信息素养的培育,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通过完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帮助教育工作者成为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者、管理者、设计者。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寻找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赋能教育平台升级 丰富网络产品供给

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升级与优化是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支撑,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推动教育平台的升级,通过网络思政的供给侧改革,推进数字化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不断丰富网络产品的生产。

一要丰富教育平台的网络内容生产。数字化时代,要通过贴近学生实际且富有时效性的网文、音频、漫画、视频等育人载体不断丰富网络内容的生产。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与成长特征,描绘青年群体的“数字画像”,提供更多优质且个性化的网络育人内容,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文明素养。二要丰富教育平台的网络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名师以及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的培育,借助数字化技术成果,结合重大事件以及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网络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网络文化活动,主动设置青年关注度高的网络议题,通过特色网络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网络正能量。三要丰富教育平台的网络育人品牌。高校要借助数字技术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打造自身网络思政的个性化工作品牌。要用好本校的校园文化、校史校情、名师校友、校园精神等方面的独特文化资源,开展独具本校特色的网络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本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在师生爱校、荣校的情感培养中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院一品”的网络育人新格局。

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完善评估体系建设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发展方向,高校网络思政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完善数据评价体系的建设,推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评价的创新与改革,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教育评价的精准性、科学性、有效性。

一要完善教育评价的数字评估系统。依托数字技术可以对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分析与检测,通过数据评估系统对网络文化产品的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教育对象的“用户画像”等内容进行构建与解读,对校内师生的网络思想行为以及校园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深度研判分析。基于数字评估结果,精准推送“订单式”网络育人产品。二要完善教育评价的成果评价标准。各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要积极推动出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标准》,借助数字技术对网络文章、网络微课、网络案例等网络文化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纳入教师职称晋升与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激励更多师生参与到网络育人工作之中,推动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育人格局,不断推动网络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设。三要完善教育评价的质量评价机制。高校网络育人的质量评价工作要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机制。在数字时代,要将教育过程的全部数据纳入评价范围,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提升数字评价的有效性,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育人效果进行评估,实现对高校网络育人质量的精准评价。

本文系2024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