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安全SOP只見:禁止下水

基隆市大武仑沙滩夏日游客众多,市府从6月1日派遣救生员进驻沙滩,一直出勤到10月31日,保障游客安全。记者邱瑞杰/摄影

台湾是海岛国家,行政院2020年推「向海致敬」政策,其中一项目标是让国人亲近海洋。实务上水域管理单位多,横跨海委会、渔业署、观光署、水利署及地方政府。台北海洋科技大学航海系助理教授方凯弘直言,水域权责破碎、无系统化,管理作为常是一刀切全面禁止下水,「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对安全毫无帮助。

每年夏季民众到溪间、海岸游憩,溺毙意外层出不穷。消防署统计,2018年至2022年每年平均有902人溺水,地点在溪河占44%、海边23%居次,有54.7%集中于6至10月夏季,通常一遇到溺毙意外,地方政府第一反应是先画红线,禁止民众下水,例如过去曾游客如织的淡水沙仑海水浴场,早年多人溺毙封闭,现已不复往日荣景。

方主张,政府应该思考以负面表列取代正面表列,让民众知道该区不能用哪些浮具;分级管理取代分区管理,让经过训练且持有证照者,依据不同等级去不同区域游憩,而非限制部分溪流、海域,不仅救生员人力不敷成本,也无法让民众了解水文。

方建议,应提升救援能量取代禁止、惩罚,例如基隆大武仑去年发生溺毙意外,市府设置一条红线在海面上,简直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对安全助益有限,应向民众宣传红线为救援线,若被海流带走要紧抓求救,但方也肯定基隆市府,后续在大武仑设置免费救生衣提升救援量能,而非禁止下水是正确态度。

台湾开水联盟召集人李元治表示,阻挡民众接触水域、断绝安全学习,是发生溺水一大原因,当有人在无救生员情况下溺水,若只等待救护人员,恐错失救援时机;反之,若附近有人正进行水上活动,或是路过民众有携带浮具,才有机会及时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