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 超四成中小企业将在2027年前“上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共同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取得扎实成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形成一批数字化水平达到三级、四级的转型标杆。试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接下来将加快落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持续开展城市试点工作,分类梯次推动数字化改造,加快中小企业链群融通转型,加强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

赛迪研究院问卷调研显示,目前超过半数(52.3%)的企业认为存在转型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超六成(64.31%)中小企业反映数字化人才缺乏,超过一半(55.12%)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行动方案》提到,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分批支持100个左右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因地制宜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4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龙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相比于大型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和价值链中低端,受限于人力、资金等约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在后续的推进工作中重点关注。而且,市场上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服务大多是提供通用型解决方案,无法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一体化需求。

对此,龙飞建议,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同时,重点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队伍。鼓励服务商打造“小快轻准”服务产品,研究探索全国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明确要纵深推动工业大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向基础较好的工业大县大范围复制推广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和成果,依托县域优势产业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重点中小企业的应用推广,打造一批数字化水平达到三级、四级的中小企业标杆。推动工业大县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链群”同转,实现县域中小企业规模化、普惠式数字化转型。

赛迪方略县域经济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彪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2023年全国千亿县达到59个,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县域工业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重塑工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

余德彪表示,目前部分县域已经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通过出台支持数字化转型政策,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强化“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建设,加强数字化转型示范推广,形成了数字赋能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发展类型。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同时,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行动方案》也将“推动人工智能创新赋能”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将编制发布中小企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推进指南,明确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实施的主要模式、典型路径,为中小企业提供可落地、易操作的参考指引。同时,鼓励各地参考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应用图谱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运行维护、经营管理等中小企业关键业务场景应用普及。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在赋能应用场景方面,行业大模型应用在提升文档检索、操作指导、设计图生成和智能客服等基础功能之上,还将深入到生产流程优化等核心环节。通过综合分析业务和生产环节中的多模态数据,以数据驱动的方式优化决策过程,推动行业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发展。未来,大模型行业赋能的趋势将从当前提高交互能力的阶段,逐步向提高业务创新和集成发展的阶段迈进,最终实现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变革,迈向通用智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