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怎样填词?南宋词人张炎一段话,说得清清楚楚
前言
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掌握以后,就可以依谱填词了。但是仅仅机械“填”是不行的,毕竟不是机器生产或者软件导出。
关于填词,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言简意赅地作了介绍:
这段话说的是慢词(长调),不要一样可以借鉴。
简单来说,先确定题目,选择词牌,确定中心思想(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来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然后选择押什么韵。就可以开始了。
在这里,张炎特别提到,注意上阕结尾,和下阕开头,要承上启下,通篇要连贯。
一、题目
张炎这段话,举了一个例子,即姜夔的《齐天乐·蟋蟀》。这首词前面,有一个序言:
可知,姜夔与好友张鎡(z字功父,张炎的曾祖父)一起饮酒,听到蟋蟀鸣叫,于是以咏蟋蟀为题填词。
可知这个题目就是咏蟋蟀。
二、词牌
张鎡选了押平声韵的《满庭芳》这个词牌,其词如下:
姜夔选了《齐天乐》,押仄韵,其词如下:
选择小调、中调还是长调?选择什么词牌?平韵还是仄韵,还是换韵?
这两首词,虽然立意不同,但是感情都有些消极低沉。 二人分别选择了《 满庭芳 》和《齐天乐 》。《齐天乐 》表示“万寿永齐天”词牌,字面上似乎很喜庆,但是这个词牌的名作多有愁苦之情。
选择什么词牌,要根据自己创作内容选择相符的词牌,是否合适可以参照古人的名作。
三、立意
立意,即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咏物诗词,大多要“托物言志”,骆宾王的《咏鹅》仅是小儿语 。
姜夔和张镃二人词中,都少不了愁苦二字,但是其愁苦的原因不同。这就是背后立意的不同。
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评价两首词的区别说:
张镃咏蟋蟀,通过儿时的回忆,对比今天的孤寂,有今不如昔之感。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世经历出发,有所感受。
而姜夔的咏蟋蟀,写得其实是国家的兴亡。虽然同是咏物,但是二人的立意有高下之分,所以姜夔这首词更胜一筹。
四、谋篇布局
立意有了,那么如何表达出来呢?需要考虑第一句如何开端,最后一句如何结束。
姜夔《齐天乐》第一句就用了诗人庾信的典故:
庾信是南朝人, 奉命出使西魏,因梁灭亡,只好滞留北方一生未归。庾信的遭遇类似于北宋灭亡后被虏到北方的二圣以及皇室宗族臣僚宫女等。
全篇收尾处,蟋蟀的悲鸣,个人的感受,国家的兴亡,首尾呼应,虚实相映。
词牌有词谱(早先是曲谱),基本是固定的。但是很多词牌有多体,不同体押韵是有区别的。
如《满庭芳》有平声韵,也有仄声韵。很多词牌的仄韵,又有入声韵和上去韵之分。
所以选韵,首先要选,押平韵,还是押上去韵,或者押仄韵?
其次,要选哪一个韵部。然后,在这个韵部中,选择什么韵脚(押韵的那个字)?
唐宋人填词,没有词韵,他们用诗韵填词,只不过可以放宽到类似古体诗的邻韵通押。我们填词,可以使用清朝人的《词林正韵》。
六、述曲与过片
述曲,我的理解是,经历了题目、词牌、立意、选韵之后,就可以依谱填词了。
在述曲中,张炎特意提出了过片的重要:
过片,换头处,即下阙的第一句话。一定要承接上阕,使得上下阕意脉连贯,不可断绝。
七、修改
完成以上的步骤,填完一首词,只是初稿而已。如同一个半成品,还需要在细节处进行打磨修改。关于修改,张炎又说道:
诗人作诗,有人挥笔而就,但是更多的人会“改之又改”。据说宋朝的韩驹喜欢改诗,有的诗作寄给朋友数年,他仍旧追取回来,修改几个字然后再还给人家。
结束语
老街也填过一首唱和词,词牌选的是《满庭芳》:
立意方面,除了自己听到秋虫鸣叫的感想外,还将读到张镃和姜夔两首词的感受融入其中。
选择的是押平声韵,韵部是《词林正韵》的第十三部,韵脚是:深、吟、阴、心、沉、寻、金、音。熟悉填词的朋友可以发现,用韵张镃那一首。
@老街味道
南朝诗人鲍照,最早大量创作五绝,还写出了五言律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