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養孩童受虐難發現 保護司建議:社工訪視+送醫評估

卫福部保护司司长张秀鸳表示,3岁以下儿童儿虐通报者以医疗人员为主,建议未来社工访视类似个案时,可定期将其携至儿保医疗中心,由医师评估身心发展及是否受虐。本报资料照片

台北市发生一位户籍在新北市的1岁男童,因双亲入监,由儿福联盟安排送养,却遭刘姓居家保母凌虐致死。安置送养孩童因父母失能或不在身旁,若年纪尚小,未进入教育、托婴等机构,要发现遭儿虐难上加难。卫福部保护司司长张秀鸳表示,3岁以下儿童儿虐通报者以医疗人员为主,建议未来社工访视类似个案时,可定期将其携至儿保医疗中心,由医师评估身心发展及是否受虐,「一个孩子未来断送在我们手里,令人痛心,应借机会把螺丝栓紧。」

卫福部统计,3岁以上孩童发生儿虐案件时,通报人以教育单位最多,而3岁以下儿虐事件,主要由医事人员通报,包括儿科医师、医院社工,其次则是警察单位通报。张秀鸳表示,警察单位通报时,通常是因孩童遭殴打,或出现哭声异常,通常受虐情况已较严重,由亲友、邻居报警后通报。

张秀鸳说,由于该名受虐男童因年仅1岁,尚未进入学校、托婴机构等「正式系统」,要发现不当对待相对困难,必须仰赖社工、街坊邻居及儿科医师担任吹哨者,尤其3岁以下孩童就医次数较频繁,加上疫苗注射等缘由,常会至儿科诊所就医,是较常见的对外接触管道,儿科医师、公卫护师都是责任通报的人员,应机警察觉异状,找机会掀起衣服检查儿少身体,尽到保护儿少的义务。

本案孩童因家长入监,在社福体系寄养系统中,会由负责送养的机构即儿福联盟,安排个案主责社工定期访视。张秀鸳表示,相信儿少不幸离世社工也很难过,但社工敏感度必须提升,时刻注意儿少受虐的蛛丝马迹,例如藉保母为儿少洗澡的时间访视,就能发现身体异状;另,该名保母是合格保母,才会进入儿盟保母系统,却仍发生憾事,可见其遴聘标准、辅导系统都应该检讨。

「儿虐案件不能总在不幸案件发生后检讨预防。」张秀鸳表示,提升相关人员儿虐辨识敏感度,通报及发现机制是否失灵将是检讨重点,针对送养安置个案,因孩童与外界接触并不频繁,且家庭已经出状况、支持系统薄弱,建议未来除研拟增加访视频率,也要定期把个案带至儿保医疗中心,由专责儿科医师检查孩童身心发展状况并观察孩童是否遭受不当对待。

卫福部社家署本周五将举行此案检讨会议,儿盟、新北市社会局会出席报告,并与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厘清案情脉络。张秀鸳说,保护司也将派员参加,并将上述意见提出供各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