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析「疫情露曙光」 公布5大QA:最快明天、最慢6月初确诊下降

▲化学兵消毒。(资料照/记者林敬旻摄)

记者徐政璿/台北报导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延烧,曾任卫生署长的嘉义市前市长涂醒哲24日却在脸书撰文,以「发病日」数据判断「疫情已见曙光」;他25日再度分析,若依照5月19日全台发布第三级警戒,潜伏期估算一周的话,约在5月26日左右,也可能出现初步成果,即便从5月19日估算两周潜伏期,最慢到了6月初,也应具备有意义的下降结果

涂醒哲表示,从5月11日起行政院苏贞昌院长宣布要收心,到5月18日发病日的曲线已向下展现效果,如果依照流行病学,在防疫政策实施后,两段潜伏期约14天来看,如果防疫警戒有落实,5月26日应该可以看到更好的结果。

涂醒哲说,若依照5月19日全球发布第三级警戒,潜伏期估算一周的话,同样约在5月26日左右,也可能出现初步成果,即便从5月19日估算两周潜伏期,最慢到了6月初,也应具备有意义的下降结果。

不过,涂醒哲强调,当然这是在二级和三级警戒有澈底实施,国人自律禁足,地方政府快速找出无症状感染个案,才有理想的结果,这段期间,期待大家一起努力,让病毒传无可传,尽快看到「全民动员保健康」的防疫结果。

5大QA:

1.前文「COVID-19本土确定病例发病趋势」的图表是真的吗?还是假讯息?这是来自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5月22日统计的数据资料,但因每天确诊个案,会按其发病日校正回归,故这张图每天会有些许变化问题2.为什么要用 #发病日 当作大型社区散播降低的指标?大家都很关心指挥中心每天新增的确诊人数,不过,从个案感染、就医、医师诊断、采检、通报行政流程研判,到最后指挥中心公告案例数的流程,可能会出现检验塞车等原因,导致每天公布的确诊人数忽高忽低,使得大家各说各话,没有办法明确指出,到底这波疫情何时可以趋缓?

因此我提出以「发病日」当作这波流行病学的重要指标。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何时被感染?感染日不容易抓得很精准,也有不少人完全没症状,是在疫调时被捞出来,更不知何时受到感染。但有症状的病人,通常会知道自己的发病日,只要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没有多大变化,以有症状感染者的变化趋势,来代表所有感染者的变化趋势,是较为合理的。问题

3.日前有 #采检及检验塞车 问题,如新北市最晚有延后六天才确诊的案例,中间会不会有持续传染的疑虑?

采检站的设立如果不方便,或处理采检的人力不足,就会造成采检塞车问题,后续如果检验人力不足,也会造成检验塞车问题,这些问题累积起来,指挥中心就无法即时拿到数据资料。

虽然地方政府努力增加筛检站,实验室努力在增加人力和设备,但检验量突然暴增,再努力也赶不上个案增加的速度,等到开始改善,才能把确诊个案往前「#校正回归」到原本的采检日。只有这样才能让数据归真,也能较清楚地判断防疫政策的成效,并依照数据分析的结果,来改善政策不足之处。

但外界不了解这种科学资料处理的惯例,反而觉得指挥中心盖牌或修饰疫情,加上有心人士再搧风点火,就会重创国人对指挥中心的信任,对疫情防治有害无益。

依照目前整体的检验量能来看,会出现「塞车」情况,采检及检验的延宕,如果没有对受检人施以完整SOP教育,任其在外自由活动,当然会造成疫情扩散。因此,政府要尽速增加筛检场所,补足及调配专业人力,以缩短等待天数,才能从源头改善。

4.目前针对有症状的民众做快筛,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快筛普筛的差异在哪里?

一般人认为 #普筛 就是不管高危险族群与否,都来作全面筛检,以为能找出所有感染者。我认为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做法,如同香港经验显示,不见得都每个人都会来筛检,因此也没办法捞出所有感染者。

更何况,#快筛常使用抗原抗体系统,会有较多假阴性及假阳性的问题,治丝益棼,也浪费宝贵的专业人力、资源时间

台湾的资源相对有限,正确做法应 #针对发生问题的地区来扩大筛检,指挥中心称为「精准」扩大筛检,相对较为负责任,也保留采验人员的量能,用在真正需要筛检的地方。问题

5.哪些是民众一定要知道的防疫事项?这两周可能是阻止传播链的黄金期?

台湾是一个幸福的国家,政府透过严密隔离、疫调、检疫,把所有可能的个案阻挡在外或居家检疫,不让病毒跑到社区中,为大家争取一年半的时间,让台湾可以接棒疫苗使用。

如果这一年来,没有指挥中心的「#快速专业做防疫」,可想像去年台湾的疫情将有多严峻,然而,更重要的是台湾人民高素质的配合,及对指挥中心的高度信任。

我认为,过去一年多是台湾的防疫1.0,目前进入防疫2.0,不能只靠政府,全体国民要更落实自我的防疫,进入到「#全民动员保健康」。

政府的边关防疫及检疫仍然会继续执行,但2.0版的全民动员保健康是自我禁足,减少接触。戴口罩勤洗手,不摸眼口鼻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