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怒海潜将!水下大队训练不马虎 更重团队感

水下大队进行泳池训练。(杨佳颖摄)

水下大队必须担负重约35公斤装备。(杨佳颖摄)

岸上潜水团队协助潜水员供气、任务指示。(杨佳颖摄)

水下大队浮力袋有各式大小。(杨佳颖摄)

学员进行水中浮力袋运用及手部工作训练。(杨佳颖摄)

台版怒海潜将!海军水下作业大队鲜少亮相,却可谓国军「幕后工程师」,平时肩负船舰水下安检、未爆弹处理等工作,还能支援靶船爆沉、浮起难船任务;而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海中工作,除了要靠扎实的训练,团队合作更是重要。水下作业大队大队长杨文坚上校受访时也自豪表示,「只要有海军舰艇,水下作业大队一定会存在,我们是个无法被人家取代的单位!」

要成为一名海军专业潜水员,在经过入学测验筛选后,必须先进入「水械专长班」,接受严格体能、面镜及蛙鞋、水肺等装备训练;若要进一步进行深海救难任务,还得接受为期4周的「水面供气潜水训练」,以及8周的氦氧混合气潜水训练。

步入水下大队训练大楼,迎面而来的是如同水族箱般的大型游泳池,学员则依照「大家注意!潜水员上头盔」「头盔呼吸是否正常」等指令,在2名助手协助下一一完成下水检查,身上担负全套标准装备,包含头盔、防寒衣、气瓶等总重约35公斤,其中光是头盔就重达15公斤,穿戴时必须留意保护颈部,避免受伤。

紧接着,学员下水进行浮力袋运用及手部工作相关训练,借由浮力袋移动落在游泳池底的物件,并与挂在墙边的物件接合,还要放上垫片、锁上螺丝,组装过程与电影《怒海潜将》内容相当神似;而任务全程还必须与岸上潜水团队配合,由岸台协助掌控任务状况,并进行供气、气体减压等指示,让潜水员能专注在工作上。

虽然流程看似相当简单,水下大队深海岸勤作业组少校副组长杨昀叡笑说,在水中工作手感截然不同,有些潜水员甚至变得笨手笨脚,但真正在船舰保养清洁上,时常必须做这样的工作,透过浮力袋带动水下较重物件以减轻潜水员工作负荷;且浮力袋运用的方式相当多元,除可吊起小型物件,还能浮起难船、水雷。

回顾训练初期,杨昀叡则指出,一开始水械兵进来,要花上一个月时间建立体能基础,肌肉必须有够强的负荷量,才能肩负重达35公斤的装备;且一般人眼睛碰到海水会又干又痛,但要成为海军潜水员,必须这种克服不适感。

在深海中执行任务,除了细心,还必须沉着冷静,因此水中故障排除、水中攻击训练也相当重要。杨昀叡说,训练会由助教担任攻击手接近潜水员,轻度攻击包含将面镜、气源、蛙鞋拔掉,学员必须最快速度将装备穿戴复原;至于重度攻击,助教则会关气瓶、打腹部、塞住调节器等,学员此时必须拼死保护装备。

特别的是,当相关训练结束后,教官会让学员玩「水下橄榄球」,人员必须潜泳攻门,没气了就上浮。杨昀叡笑说,持球者要面对很多攻击,像是擒抱、阻绝前进等,这时团队的合作就很重要,持球者也必须临危不乱,甚至在水下翻转,「越冷静、气就越长」,不仅好玩,对建立「伙伴感」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