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入口撞牆 校園規畫最大敗筆
台湾的校园规画,肇基于一九七○年代初期台大校园规画委员会与校园规画报告书的确立,然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直接打脸台湾校园规画的最新错误示范,却也正出自台大。
现在不论是以走路、骑车或开车的方式进入台大校门,迎面而来的乃是一整面红色清水砖墙,完全破坏了原本一入校门转折处顺接椰林大道的开阔天际线,而这堵墙正是即将完工的台大人文大楼南侧砖墙。该场址原本的建筑乃兴建于一九六○年代的「洞洞馆」,其量体配置采「三合院」形式,仅在北、东、西侧先后兴建了三栋相互呼应的建筑,即便建筑体低矮内缩,那时也完全知道要「打开」邻接椰林大道的南侧,不放任何量体,以便保持一进台大校门转折处的开阔气象。而后确立的台大校园规画报告书,也对椰林大道两侧建筑体有严格的天际线高度管制与景观控制,那即将完工的台大人文大楼,为何会在一进校门的椰林大道转折处,放了这「第四面墙」呢?
遗憾地说,台大「撞墙」的最大关键原因,正来自号称拥有全台湾最大校地,以及最先进、最齐备校园规画的台大本身,一路弃守不把关。人文大楼兴建案历经十年的「民主审议」程序,却无法撼动最初的那个「黑箱作业」:在没有任何校内会议讨论与记录的状况之下,同意捐赠单位将文学院原本规画在两块不同基地上的量体,全部压在最醒目也因而最攸关台大整体入口意象的椰林大道开口处。
此校门口「量体过大」却无法移转也无法卸载的问题,从来未获有效解决(即便最后下挖两层),让明明一桩杰出校友捐款回馈母校的善举,蒙上了「财团圈地」的阴影;让台大不惜策略性地逃避环评而落人口实;让台大校园规画报告书形同虚设、「仅供参考」。虽然「抢救台大校门口行动联盟」的师生与校友多年来费尽努力,将原本已通过台大校发会的九十公尺(二十三层楼高),一路压低到目前的二十多公尺,但「第四面墙」依旧堵住了校门入口。
大学之大在于「有容乃大」,源自台北帝国大学的校门与警卫室低矮谦逊,椰林大道两侧退缩的历史建筑也完整和谐,但即将完工的人文大楼却突兀矗立在校门入口处;北侧紧逼农业陈列馆历史建物,东侧迫近旧总图历史古迹,西侧紧贴新生南路人行道,大楼梯一走下来就可以直接搭公车,而南侧则是「满溢」到椰林大道,成为一进校门就迎面而来的「第四面墙」。
反讽的是,此设计才甫获建筑金石奖,肯定其建筑本体在设计细节上的用心,但却完全看不到其对场址所在的台大入口意象、椰林大道历史空间肌理的严重破坏。此台湾校园规画史上最新、最昂贵的错误,虽然顺利提供了文学院许多系所对研究教学空间的迫切需求,但也同时凸显了捐赠单位指定建筑师、实体捐赠模式的诸多问题,更直接暴露校园规画的形同虚设。
如今每进一次台大校园、每撞一次墙,我们只能期待人文大楼作为台湾整体校园规画「负面教材」的功能,或能一再发挥,不断启动我们对天际线、对历史景观、对校园与都市界面、对大学之大乃在「有容乃大」的深刻反省。